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jpg|#|苹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2.jpg|#|甘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3.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4.jpg|#|灵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5.jpg|#|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6.jpg|#|黄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7.jpg|#|蝴蝶兰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8.jpg|#|樱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9.jpg|#|观赏荷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0.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1.jpg|#|月季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2.jpg|#|菊花

用户登录

主办单位更多>

协办单位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

2025年 52卷 10期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主编:张友军

出版单位:《园艺学报》编辑部;主 任:陈 洁

CN:11-1924/S

ISSN:0513-353X

电话:010-82109523

E-mail:yuanyixuebao@126.com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过刊浏览
  • 专刊专栏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 葡萄转录因子VlWRKY14和VlTCP5响应外源CPPU并调控VlIPT12的表达
  • 赵亚如, 王磊磊, 孔冠焯, 李泓, 郑锦涛, 岳伊涵, 史巧芳, 赵晓春, 余义和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567-2581.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61
  • 摘要 ( 143 ) HTML ( 16) PDF (5704KB) ( 92 )   
  • 细胞分裂素CPPU[forchlorfenuron,N-(2-chloro-4-pyridinyl)-N-phenylurea]处理葡萄花序后能显著提高葡萄的坐果率,但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为阐明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VlIPT12在CPPU处理后的表达及其特定转录因子调控的分子机制,从‘巨峰’葡萄中克隆得到VlIPT12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表达特性与转录调控分析。结果显示,VlIPT12基因全长984 bp,具有IPT家族特有的ATP/ADP结合位点(P-loop motif),定位在细胞核。VlIPT12基因在幼果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序和卷须,在叶片中表达量最低。CPPU处理葡萄花序后,VlIPT12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VlIPT12启动子响应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的处理。VlWRKY14和VlTCP5作为VlIPT12的关键转录因子,在CPPU处理后的表达模式与VlIPT12一致,并且可以与VlIPT12启动子关键位点(P1、P2、P4)结合促进其表达。综上所述,CPPU处理葡萄花序后,VlIPT12表达量下降,转录因子VlWRKY14和VlTCP5可以与VlIPT12启动子的关键位点结合,正调控VlIPT12在幼果中的表达。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枇杷bHLH基因家族特征和EjbHLH104调控三倍体枇杷花期的功能分析
  • 夏燕, 胡若倩, 易广权, 孙洪文, 黄树欣, 池卓恒, 石敏, 梁国鲁, 景丹龙, 郭启高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582-259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90
  • 摘要 ( 92 ) HTML ( 6) PDF (1309KB) ( 47 )   
  • 从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基因组中鉴定到169个EjbHLH基因家族成员,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不均等分布,划分为22个亚家族。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1个在早花三倍体枇杷‘无核早玉’花芽分化期显著高表达的bHLH成员EjbHLH104,其编码区序列长度为675 bp,编码224个氨基酸。蛋白质序列比对和分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EjbHLH104具有典型且保守的bHLH保守结构域,与苹果MdbHLH104和白梨PbbHLH104等蔷薇科植物bHLH蛋白质的相似性较高,聚在真蔷薇分支Ⅰ。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EjbHLH104蛋白质定位在细胞核,具有典型的bHLH转录因子亚细胞定位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EjbHLH104基因在三倍体枇杷早花品种的花芽生理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表达量较高,在盛花期最高;而在二倍体早花品种的小花分化期表达量最高。EjbHLH104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开花时间比野生型拟南芥显著提前,表明EjbHLH104基因过量表达具有促进拟南芥提前开花的功能。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重测序的番木瓜基因组InDel标记开发与应用
  • 杨敏, 贺涵, 周陈平, 邝瑞彬, 刘传和, 吴夏明, 徐泽, 魏岳荣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597-261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50
  • 摘要 ( 82 ) HTML ( 5) PDF (3525KB) ( 34 )   
  • 利用5份番木瓜种质的重测序数据挖掘InDel(插入/缺失)位点,并基于位点设计高效且具有应用价值的分子标记。经严格筛选后,成功鉴定3 635个易于凝胶电泳检测、长度大于30 bp且呈现高度多态性的InDel位点。挑选360个在基因组上均匀分布的位点设计引物,用6份番木瓜材料初筛后发现355对引物能成功扩增出目标产物,其中271对表现出显著的多态性,占候选引物总数的75.3%。从中选取72对高多态性标记对47份番木瓜种质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5个等位位点;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布于0.0408 ~ 0.4523,平均值为0.3041;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1030 ~ 0.8735,平均值为0.5660。通过聚类分析,将47份番木瓜划分为4个类群。此外,基于20对高多态性核心InDel标记的扩增结果,结合花色、单果质量、果形和果肉颜色4种关键农艺性状,构建番木瓜种质的分子身份证。同时,选取能反映亲本间差异的两个InDel标记,鉴定24份番木瓜F1(GT1-5 ב黄金钟’)杂交后代的真实性,成功确认11个真实杂交种。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辣椒与本氏烟中模式识别受体FLS2-BAK1的互作分析
  • 靳晶豪, 苏超, 陈意, 孙世超, 陈新新, 陈孝仁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13-262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461
  • 摘要 ( 55 ) HTML ( 5) PDF (3438KB) ( 24 )   
  • 位于植物细胞膜的受体激酶通过与共受体激酶互作结合,在免疫反应的激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拟南芥模式识别受体模块FLS2-BAK1的互作机制已被解析,而辣椒与本氏烟中FLS2-BAK1功能结构域之间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克隆了辣椒CaFLS2CaBAK1与本氏烟NbFLS2NbBAK1,并对它们的序列结构特征、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结构域之间的互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LRR型受体激酶的典型结构域,本氏烟NbFLS2基因编码区可能存在多种序列类型;CaFLS2、CaBAK1、NbFLS2s与NbBAK1均定位于细胞膜;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结果表明CaFLS2-CaBAK1、NbFLS2s-NbBAK1的胞外结构域之间及胞内结构域之间可能存在互作结合,此外NbFLS2-1、NbFLS2-2可能与NbBAK1相互作用,且在本氏烟中共表达NbFLS2s-NbBAK1可诱导产生活性氧。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辣椒与本氏烟FLS2-BAK1功能模块的认识,为解析茄科作物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免疫信号网络奠定基础。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芜菁酵母文库的构建和PSY潜在互作蛋白BrrCDPK家族成员鉴定
  • 边拴灵, 邓昌蓉, 樊露泽, 吴延寻, 任延靖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25-2641.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33
  • 摘要 ( 61 ) HTML ( 3) PDF (5425KB) ( 24 )   
  • 以黄色芜菁W25和白色芜菁W21的不同组织为材料,构建芜菁cDNA酵母文库,库容1.5 × 107 CFU,插入片段平均长度 > 1 000 bp。通过构建的诱饵载体pGBKT7-PSY与构建的cDNA文库杂交,共获得了18个阳性互作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验证,明确了候选蛋白CDPK8与PSY存在互作关系。对CDPK家族进行鉴定,共鉴定出50个含有STKc_CAMK protein kinase和2个EF-hand结构域的CDPK基因(命名为BrrCDPK1 ~ BrrCDPK50),结构分析显示CDPK编码氨基酸数在411 ~ 660个之间,平均等电点为8.79,各CDPK蛋白之间保守基序数和结构差异不明显,均含有motif 1、motif 2、motif 3和motif 6,染色体定位显示BrrCDPKs在7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是非随机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芜菁BrrCDPK与拟南芥AtCDPK被聚为不同类,暗示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基因复制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基因表达谱分析鉴定出14个在黄色芜菁中高表达的CDPK基因。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洋葱雄性不育恢复基因Ms位点KASP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 杨妍妍, 李艳伟, 王振宝, 曹德高, 徐鑫, 刘冰江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42-265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5-0172
  • 摘要 ( 56 ) HTML ( 3) PDF (5844KB) ( 24 )   
  • 为了提高洋葱雄性不育恢复基因Ms位点的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利用AcSKP1等位基因序列上的SNP差异位点,开发了适用于高通量检测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标记。结果表明,KASP标记KMs4可以有效地将F2分离群体Ms位点的基因型分为MsMsMsmsmsms三类,并将BC1分离群体Ms位点的基因型分为Msmsmsms两类,其分型结果与AcSKP1标记鉴定及表型观察结果完全一致。此外,该标记在不同遗传背景已知基因型的材料中展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利用该标记对洋葱开放授粉群体进行育性基因型筛选系统评价,筛选出具有不同育性特征的育种系,为后续杂交选育提供了优质亲本材料。研究表明,KMs4标记是与洋葱雄性不育恢复基因Ms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实现大规模育种材料的高效基因分型。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紫丁香SoCHR35参与罗勒烯合成的功能解析
  • 汪进萱, 倪莹, 孟昕, 冷卓, 马波, 冷平生, 吴静, 胡增辉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55-2665.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17
  • 摘要 ( 54 ) HTML ( 1) PDF (4329KB) ( 18 )   
  • 为探究RNA介导的DNA甲基化途径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ATP酶35(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ATPase 35,CHR35)在紫丁香(Syringa oblata)花香成分罗勒烯合成中的作用,克隆了SoCHR35,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时空表达模式分析、功能验证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oCHR35的CDS序列全长2 073 bp,编码690个氨基酸;该蛋白含有典型的SNF2保守结构域DEXDc和HELICc,与芳香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和芝麻(Sesamum indicum)等聚类在同一分支。时空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表达随花发育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与花香释放呈负相关。在紫丁香花瓣中瞬时过表达该基因,罗勒烯释放量显著降低;瞬时沉默该基因,罗勒烯释放量则显著升高。通过亚细胞定位发现,SoCHR35定位于叶绿体,与罗勒烯合成酶SoTPS2表达定位相同;瞬时沉默SoCHR35后,花瓣中SoTPS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果表明,SoCHR35负调控紫丁香罗勒烯的合成,影响花香释放,且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SoTPS2发挥作用。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高温诱导粗糠树花粉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
  • 张钰, 耿喜宁, 彭朝凤, 李美育, 齐帅征, 杨英军, 程世平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66-267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88
  • 摘要 ( 50 ) HTML ( 2) PDF (2794KB) ( 19 )   
  • 以粗糠树(Ehretia macrophylla)花蕾为试验材料,探究粗糠树小孢子减数分裂进程和高温诱导产生2n花粉的最佳条件,建立适宜的花粉染色体加倍技术体系。将剥离的粗糠树花药滴加醋酸洋红并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减数分裂进程,在明确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基础上,对处于减数分裂前期的花蕾进行38、40、42 ℃高温处理4 h。结果发现,粗糠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大部分集中在花蕾纵径2.0 ~ 4.0 mm时,存在明显的不同步性。当花蕾纵径长度介于2.0 ~ 3.0 mm时,76.5%花蕾处于减数分裂前期Ⅰ,当花蕾纵径长度介于3.6 ~ 4.0 mm,减数分裂进程基本结束,这表明花蕾纵径长度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花蕾纵径介于2.6 ~ 3.0 mm(处于粗线期至双线期时)42 ℃处理4 h,可得到高比率(15.14%)的2n花粉。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毛竹PheNAC4互作蛋白的筛选与分析
  • 谢丽华, 姚鹏强, 刘佳雪, 王哲, 朱楠楠, 程世平, 程占超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77-269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55
  • 摘要 ( 57 ) HTML ( 1) PDF (4648KB) ( 22 )   
  • 前期试验表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NAC4基因在盐胁迫后下调表达,且与胁迫相关NAC基因的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过表达PheNAC4降低转基因拟南芥对盐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中以PheNAC4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并进一步探究其调控机制。试验结果显示,PheNAC4对酵母细胞无毒性,具有自激活活性。添加1 000 ng · L-1金担子素A抑制剂能抑制PheNAC4的自激活活性。通过筛选和序列分析,得到36个与PheNAC4互作的候选蛋白,这些候选蛋白可能与毛竹对干旱、盐胁迫的响应以及衰老调控密切相关。为验证相互作用,选择2个与胁迫相关的候选蛋白(PheR40C1和PheF3HL),通过酵母双杂交回转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验证PheNAC4能够与PheR40C1和PheF3HL在酵母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形成异源二聚体。对盐胁迫后PheR40C1PheF3HL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eR40C1的表达与PheNAC4在胁迫后的12 h具有一致性,但PheF3HLPheNAC4呈相反的表达模式,以上结果表明PheNAC4可能通过与这两个基因互作参与毛竹的盐胁迫响应。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梯面镇古茶树种质资源调查及其性状研究
  • 秦丹丹, 方开星, 王秋霜, 王青, 潘晨东, 倪尔冬, 冯韶芳, 吴展红, 吴华玲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691-270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73
  • 摘要 ( 57 ) HTML ( 10) PDF (6031KB) ( 15 )   
  • 对广州花都区梯面镇古茶树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征、生化特性、茶类试制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及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古树呈聚集群落形式,群落间相聚较近,主要的茶树资源有毛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ptilophylla Chang)、清桂大叶[C. sinensis(L.)O. Kuntze]、广州小叶[C. sinensis(L.)O. Kuntze]和香花糙果茶(C. suaveolens)等,其中以毛叶茶的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调查的150株代表性古茶树以乔木和小乔木为主,其中毛叶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如树冠高而瘦、芽叶茸毛满披、分枝较多、叶片革质化。叶片形态多样,从特大叶到小叶均有分布,叶脉、叶形及叶齿变异丰富。新梢嫩芽色泽和茸毛差异显著,多数资源开花结实力较差。叶片横切面结构显示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变异大,内含物茶多酚、生物碱及儿茶素组分含量丰富且具独特性,特别是毛叶茶的可可碱、非表型儿茶素含量显著较高。茶类试制性研究表明,毛叶茶适制白茶、红茶和黄茶;广州小叶和清桂大叶适制红茶和绿茶。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艾草CB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 柳璐, 王梦, 郑晓美, 王珂青, 苗如意, 臧巧路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03-271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01
  • 摘要 ( 81 ) HTML ( 5) PDF (2493KB) ( 36 )   
  • 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基因家族属于转录激活因子,在响应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挖掘参与艾草(Artemisia argyi)温度响应的CBF基因家族成员,本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方法鉴定出17个艾草AaCBF基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编码蛋白氨基酸长度为131 ~ 222 aa,平均等电点为6.08。AaCBF蛋白多数定位在细胞核上。16个基因不均匀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8号和16号染色体分布最多,AaCBF08未定位在染色体上。系统进化树分析该基因家族可分为4个亚族,其中3个亚族中有艾草基因家族成员的分布。所有AaCBF基因家族成员均包含Motif 1,Motif 5和Motif 7,且均含有保守结构域,表现出高度保守性。此外,17个基因均不含有内含子。qRT-PCR结果表明6个候选AaCBF基因在艾草不同组织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高温处理下,4个候选AaCBF的表达量逐渐上升且在12 h时表达量最高,AaCBF04AaCBF16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12 h时又上升且表达量最高。低温处理下,5个候选AaCBF的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在3 h表达量最高,AaCBF15在12 h时又上升且表达量最高。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栽培·生理生化

  • 赤霉素对‘苏翠1号’梨花芽松散的影响
  • 李慧, 阚家亮, 李晓刚, 王中华, 蔺经, 杨青松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13-272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10
  • 摘要 ( 65 ) HTML ( 4) PDF (6974KB) ( 26 )   
  • 以‘苏翠1号’梨花芽为试材,比较正常花芽和松散花芽的赤霉素含量,转录组比较分析赤霉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研究施加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控制花芽松散的效果,探讨花芽松散与赤霉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散花芽中赤霉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花芽,其中GA1、GA3、GA4和GA7含量是正常花芽的1.25 ~ 2.87倍。转录组分析显示松散花芽与正常花芽有3 290个差异表达基因,松散花芽中上调表达的2 046个,下调表达的1 244个。qRT-PCR结果表明,松散花芽中GA2ox1GA2ox2、GA3oxGA20oxGID1基因上调表达,GAIGASA3/4/6/14GID2KAO下调表达,并且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施加多效唑后一年生枝条腋花芽中赤霉素含量减少,花芽松散比例下降,赤霉素含量与花芽松散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 = 0.94)。喷施多效唑可抑制‘苏翠1号’梨腋花芽中GA2ox1/2GA3ox、GA20ox、GASA3/4/6/14GID1KAO的转录水平,促进GAIGID2表达,从而调控赤霉素的合成代谢。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赤霉素的异常升高会导致梨花芽松散,喷施多效唑通过调控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抑制赤霉素合成,减轻梨花芽的松散程度。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柑橘褪绿矮缩相关病毒侵染对青柚和柠檬组织结构及酶活的影响
  • 周俊, 方书洁, 郭雪扬, 张晓男, 徐紫彤, 周冰, 易龙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27-273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84
  • 摘要 ( 48 ) HTML ( 0) PDF (6013KB) ( 22 )   
  • 为明确柑橘褪绿矮缩相关病毒(CCDaV)诱发柑橘症状形成的组织结构及酶活特征,以枳砧‘红宝石’青柚苗和‘尤力克’柠檬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CCDaV,对其症状表现、组织结构、叶绿体超微结构和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CDaV可引起两品种叶片明显畸形和褪绿症状,并引起叶脉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结构畸形发育;‘红宝石’症状产生的更早且更严重,出现脉明症状,叶绿体中淀粉粒更大,淀粉粒与类囊体片层存在较大间隙,造成叶绿体体积膨大、畸形,叶绿体被膜解体;‘红宝石’叶片中SOD、POD、CAT活性极显著升高,‘尤力克’的MDA含量和SOD、CAT、APX活性显著升高。综上所述,CCDaV侵染可导致柑橘叶脉组织发育异常,叶绿体膨大、畸形,以及膜损伤,诱发严重的叶片畸形和褪绿症状,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不同供氮水平对番茄果实心室数量的影响
  • 孙美华, 孙慧贤, 赵晏俪, 李婧, 田林林, 苗妍秀, 白龙强, 侯雷平, 张毅, 李天来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37-2747.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67
  • 摘要 ( 62 ) HTML ( 2) PDF (1533KB) ( 24 )   
  • 采用不同氮浓度的营养液处理番茄幼苗,分析其茎尖内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及基因表达变化,以探究不同供氮水平调控番茄心室数量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提高氮营养水平,可促进番茄花芽分化,增加果实心室数量和幼苗茎尖内可溶性蛋白质、淀粉、蔗糖、可溶性糖的含量及POD、NR、PPO酶活性,与果实心室数量密切相关的是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及POD、NR、PPO活性;提高氮营养水平还增加了幼苗茎尖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茉莉酸含量。转录组筛选出与花芽分化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基因PRX44-likePRX3-likePRX66,赤霉素合成基因GA2ox2,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TLOG1CKX2。结合生理指标变化,推测提高苗期氮营养水平,可能通过调控PRX44-likeGA2ox2基因表达,增加POD酶活性和赤霉素含量,进而影响番茄果实心室数量。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低温循环诱导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 赵猛, 艾希珍, 戚成正, 毕焕改, 冯一清, 张晓伟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48-276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68
  • 摘要 ( 47 ) HTML ( 3) PDF (2031KB) ( 27 )   
  • 低温诱导的胁迫记忆作为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行为在提高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明低温循环诱导的胁迫记忆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的环境适应性调控机制,以‘津优35号’黄瓜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处理。设未进行低温诱导(C0R0)、低温诱导1次(C1R1:昼/夜温度8 ℃/8 ℃处理24 h→25 ℃/18 ℃恢复48 h)、循环诱导2次(C2R2:低温和恢复条件同上)、循环诱导3次(C3R3:低温和恢复条件同上)共4个处理,诱导结束后均置于8 ℃/5 ℃下,48 ~ 72 h后取样测定光合作用相关指标;同时以常温(25 ℃/18 ℃)作为对照(CK)。在此基础上,选择低温循环诱导效果最佳的处理和C0R0的幼苗栽于日光温室中,研究低温循环诱导的胁迫记忆对冬季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诱导处理(C1R1、C2R2、C3R3)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与mRNA表达,以及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光下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PSⅠ电子传递速率[ETR(Ⅰ)]和PSⅠ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Ⅰ)]均显著高于C0R0,而胞间CO2浓度(Ci)明显低于C0R0或与C0R0差异不显著,其中以C2R2处理的PnGsTrFv/FmΦPSⅡ及RuBPCase和RCA活性与mRNA表达的增加幅度和Ci降低幅度最大,C1R1的最小;低温下C2R2处理的日光温室黄瓜PnFv/FmΦPSⅡ也显著高于C0R0。可见,低温循环诱导通过维持低温下叶片较高的光合碳同化能力与光系统活性,减轻低温对黄瓜叶片光合机构的损伤,从而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日光温室中产量比C0R0高10.25%。2次低温循环诱导的胁迫记忆时间为20 ~ 30 d。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外源谷胱甘肽对高温胁迫下叶用莴苣光合特性的影响
  • 周小林, 林俊轩, 李彩霞, 孙美华, 白龙强, 侯雷平, 苗妍秀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61-2773.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76
  • 摘要 ( 65 ) HTML ( 2) PDF (2730KB) ( 26 )   
  • 以叶用莴苣‘玻璃生菜’为试材,分析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外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高温胁迫下外源GSH对叶用莴苣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36 ℃/30 ℃)显著降低生长量、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叶片色素含量,显著提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ΦNPQ)、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即高温胁迫显著抑制生长,降低叶片光合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链性能。高温胁迫下,叶面施用0.5和1.0 mmol · L-1 GSH均显著增加全株鲜质量、PnΦPSII,显著上调叶片PSⅡ反应中心蛋白关键基因psbApsbBpsbDpsbHpsbKpsbN的表达量,且0.5 mmol · L-1 GSH处理还显著提高叶片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可见外源GSH能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叶用莴苣光合特性带来的不良影响。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3D技术分析蔬菜作物株型与光截获的相关性
  • 鞠青青, 王小丽, 郑秀国, 王取红, 朱慧郅, 钱婷婷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74-278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02
  • 摘要 ( 46 ) HTML ( 2) PDF (3368KB) ( 15 )   
  • 解析作物株型结构与冠层光截获的相关性对于精确育种和栽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数字化仪获取了5种蔬菜作物30个品种的株型参数,提取和比较分析了节间长度、叶柄长、叶长、叶宽、叶倾角等株型参数的品种差异,构建了5种蔬菜作物的单株和群体三维模型,并基于三维模型进行群体冠层光截获计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开展了株型参数与冠层光截获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番茄、南瓜、茄子、黄瓜品种间叶倾角均存在明显差异,黄瓜品种间节间长度差异明显,辣椒品种间节间长度和叶柄长差异明显。光截获计算结果显示,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品种间光截获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叶倾角是影响番茄、黄瓜、辣椒光截获量的关键因素,与光截获呈负相关;黄瓜、番茄短叶柄和辣椒宽椭圆形叶片有利于光截获。与传统株型参数获取方法相比,三维数字化技术为株型的评价与分析提供了一种快捷且可视化的手段。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 侵染芋的辣椒脉斑驳病毒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 陈越, 郑雪, 董坤, 吴阔, 肖祥丽, 李妤, 张洁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87-279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97
  • 摘要 ( 46 ) HTML ( 0) PDF (1895KB) ( 13 )   
  • 为明确侵染云南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样品的病毒病原种类,对采集自云南省富源县疑似病毒病症状的芋样品进行了病毒检测。利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和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等病毒属的通用引物及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的特异性引物对云南芋样品进行PCR及RT-PCR检测,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云南芋ChiVMV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ChiVMV其他分离物的CP基因,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其进行遗传变异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ChiVMV C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较高,本研究中获得的云南芋分离物与29个ChiV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85.13% ~ 99.65%和90.59% ~ 99.65%;系统发育分析与性状关联分析显示,ChiVMV的遗传分化与分离物的地理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寄主植物的种类无明显的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4个地理种群ChiVMV分离物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漂变和基因流是ChiVMV种群遗传变异的重要方式。本研究是ChiVMV自然侵染天南星科植物——芋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ChiVMV的寄主范围及种群遗传信息,对监测ChiVMV在中国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 黄瓜嫁接愈合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林黄昉, 程赛川, 林碧英, 陈琰臻, 叶惠澜, 邵卿卿, 林鸿辉, 翟挺楷, 王锴, 申宝营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799-2815.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688
  • 摘要 ( 62 ) HTML ( 4) PDF (863KB) ( 24 )   
  • 嫁接可有效提升植株抗逆能力、提高产量及果实品质,已广泛应用于黄瓜生产栽培。嫁接成活率与嫁接苗品质受到嫁接技术及愈合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明确黄瓜嫁接愈合进程相关机理与影响因素、探究无损检测技术在黄瓜嫁接愈合中的应用方式对工厂化嫁接育苗体系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对黄瓜嫁接愈合进程的组织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表型组学机理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砧木—接穗亲和性、嫁接方法与苗龄、激素、养分、环境因子对嫁接愈合的影响,并从黄瓜嫁接愈合无损检测模型建立、外源物质施用方式探究、嫁接方法对嫁接愈合的内在影响机理解析、嫁接愈合关键基因的功能验证与环境因素对嫁接植株内源物质合成转运的影响五个方面对黄瓜嫁接愈合机理及生产应用进行展望。旨在为后续生产过程中黄瓜嫁接苗无损化检测、嫁接技术优化与愈合环境精准化调控提供参考。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番茄单性结实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张国鑫, 宋珈凝, 崔霞
  • 园艺学报. 2025, 52(10): 2816-282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5-0030
  • 摘要 ( 73 ) HTML ( 2) PDF (1226KB) ( 28 )   
  • 单性结实是指植物子房在未受精的情况下发育成果实的现象,这不仅减轻了逆境条件引起的番茄落花落果,保障了番茄的产量,而且产生的无籽番茄也更受消费者青睐,从而成为番茄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表明,以生长素和赤霉素为代表的植物激素是调控番茄单性结实的关键因素;此外,糖类、类黄酮、小RNA以及MADS-box转录因子也能够参与调控番茄单性结实。尽管目前已有多份单性结实番茄资源被发现,但其关键调控基因尚未被完全鉴定,分子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解析。本文总结了至今已经发现的番茄单性结实种质资源,阐述了调控番茄单性结实的关键基因及其作用机制,为深入理解番茄单性结实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品种

2025, Vol.52 No.S2  No.9 No.8 No.7 No.6 No.5
No.S1 No.4 No.3 No.2 No.1
2024, Vol.5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3, Vol.50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S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49 No.12  No.S2 No.11 No.10 No.9 No.S1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48 No.12  No.S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47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46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45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44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43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42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4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40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39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Vol.38 No.S  No.12 No.11 No.10 No.0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37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36 No.S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8, Vol.35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7, Vol.3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6, Vol.3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5, Vol.32 No.6  No.5 No.4 No.3 No.02 No.1
2004, Vol.3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3, Vol.30 No.6  No.5 No.4 No.03 No.02 No.1
2002, Vol.29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1, Vol.28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新品种更多>

《园艺学报》英文

• 2015年创刊

• SCIE收录

• ScienceDirect开放获取

CN 10-1305/S

ISSN 2095-9885 ONLINE ISSN 2468-0141

在线出版:

http://www.keaipublishing.com/cn/journals/horticultural-plant-journal/

在线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hort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