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jpg|#|苹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2.jpg|#|甘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3.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4.jpg|#|灵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5.jpg|#|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6.jpg|#|黄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7.jpg|#|蝴蝶兰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8.jpg|#|樱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9.jpg|#|观赏荷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0.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1.jpg|#|月季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2.jpg|#|菊花

用户登录

主办单位更多>

协办单位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

2025年 52卷 6期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主编:张友军

出版单位:《园艺学报》编辑部;主 任:陈 洁

CN:11-1924/S

ISSN:0513-353X

电话:010-82109523

E-mail:yuanyixuebao@126.com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过刊浏览
  • 专刊专栏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 PtSARD1的特征分析及其抗旱功能初探
  • 莫锦夏, 李芳, 熊欣婷, 钟灶发, 彭婷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399-1411.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478
  • 摘要 ( 224 ) HTML ( 56) PDF (3505KB) ( 161 )   
  • 为了探究枳[Poncirus trifoliata(L.)Raf.]水杨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系统获得抗性缺陷1(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deficient 1PtSARD1)在干旱应答中的作用,克隆了其1 425 bp的开放阅读框,通过序列分析、亚细胞定位、表达量分析、过表达、RNA干扰(RNAi)、抗性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对PtSARD1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tSARD1含有3个钙调素结合蛋白结构域,且亚细胞定位表明该蛋白会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膜。PtSARD1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叶片中较高,其转录表达受干旱和水杨酸诱导。经转化获得RNAi枳植株和PtSARD1过表达烟草。PtSARD1-RNAi枳离体叶片失水更快,而PtSARD1过表达烟草(A7和F7)离体叶片的相对失水率更低,在控水条件下盆栽苗生长状态更好,脯氨酸含量更高,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更低。以上结果表明,PtSARD1在枳干旱响应中起正向调控作用。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转录—代谢联合分析‘贵妃’杧果腋芽转化花芽中的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
  • 杨春梅, 于洋, 丁雨格, 夏京, 周玲, 彭磊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412-142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603
  • 摘要 ( 148 ) HTML ( 18) PDF (6193KB) ( 73 )   
  • 摘除杧果顶部花序可促进腋芽向花芽转化,推迟植株开花时间,从而避免“倒春寒”的危害。测定摘除‘贵妃’杧果顶部花芽后腋芽分化为花芽期间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联合分析腋芽发育过程中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明确其时空动态变化和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腋芽转化花芽阶段,共筛选出淀粉与蔗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76个,涉及17种酶;共鉴定出5种差异代谢物;摘除顶花芽后SUS(LOC123200616)、FRK(LOC123221640)、TPP(LOC123202828)表达上调;AMY(LOC123229947)下调,4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分析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花芽分化对于糖的转化利用具有种类偏向性,主要依赖蔗糖和葡萄糖-6-磷酸的转化利用;D-果糖和α,α-海藻糖在特定时期能诱导成花。提示控制腋芽不同糖类的比例有利于调控杧果花期。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杂交F1代制干枣果实重要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徐强, 马全会, 闫芬芬, 吴翠云, 王玖瑞, 刘孟军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427-144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46
  • 摘要 ( 115 ) HTML ( 9) PDF (1702KB) ( 49 )   
  • 为探究杂交F1代制干枣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制干枣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雨虹’ב交城5号’的83个F1代株系及亲本为试材,对成熟期鲜果含水率、果实制干率、果实可食率及外观、质构参数、营养品质等14个指标进行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后代果实制干率、可食率及鲜果含水率符合正态分布特征,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制干率和可食率变异系数较高,为16.11%和7.70%,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为2.05%,表现为趋中遗传。7个质构参数的变异系数在17.50% ~ 144.00%之间,呈现趋高遗传,其中粘附性分离比例接近于11,推测为质量性状;硬度1、硬度2、内聚性、弹性、咀嚼性、粘黏性均符合正态分布,推测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果实大小变异系数范围13.31% ~ 35.60%,果实纵径、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呈趋中偏低遗传,果实横径呈现趋高遗传。果实糖酸性状遗传变异系数范围18.18% ~ 36.61%,糖酸比表现趋高遗传趋势,可溶性糖、可滴定酸为趋中遗传。以质构参数为依据对F1代株系进行聚类分析,杂交后代群体聚为5个类群,其中Ⅱ类群(包括父本‘交城5号’,果实硬度较高,黏性较低)占比51.81%,表明F1代制干果实口感多数偏向于父本。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初步筛选出了5个果实制干品质优良的株系。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白色桑椹颜色缺失分子机制初步探讨
  • 郭新淼, 田露瑶, 曹佳琪, 谢岩, 高妍夏, 孙志超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451-146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929
  • 摘要 ( 97 ) HTML ( 2) PDF (3079KB) ( 33 )   
  • 为揭示白色桑椹中花青素苷合成阻断的机理,对白色桑椹和黑色桑椹的代谢组与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安椹’(黑色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花青素苷含量逐步积累,在成熟期积累量最大;‘桂花’(白色果实)在青果期花青素苷含量最高,在转色期和成熟期的花青素苷含量较低。花青素苷关键呈色物质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天竺葵素、锦葵色素、矮牵牛素等均在‘桂花’中积累量较低,相反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槐糖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3等物质在‘安椹’中大量积累。转色期‘桂花’中参与花青素苷生物合成的PALC4H4CLCHSCHIF3H等基因表达减少,这种下调阻止了花青素苷在白色桑椹中的积累。基于转录组数据鉴定到6个差异表达的MYB转录因子基因,结合基因表达、进化分析以及下游靶基因鉴定,分析MYB6可能在白色桑椹成熟过程中花青素苷的合成中起抑制作用。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黄瓜脱镁螯合酶基因CsMDC表达分析及其调控叶绿素降解的功能验证
  • 李媚晴, 罗思菲, 贾曜豪, 王维贵, 孙锦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463-147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160
  • 摘要 ( 120 ) HTML ( 4) PDF (708KB) ( 24 )   
  • 本研究以‘中农12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材料,分析黄瓜CsMDC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验证其在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对CsMDC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预测,发现其与同科同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相似度最高,其次是同科异属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笋瓜(Cucurbita maxima Duch.)等,与其他科植物的相似度较低,表明MDC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征;qRT-PCR分析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处理与非生物胁迫下CsMDC的表达模式,其具有不同的应答特征,该基因在衰老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构建CsMDC过表达烟草进行功能验证,过表达烟草叶绿素含量、干鲜比、净光合速率等均显著低于野生型,活性氧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烟草在受到黑暗胁迫后光系统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以上说明黄瓜CsMDC与叶绿素降解密切相关,受不同激素和非生物胁迫诱导,正向调控叶绿素降解及植物衰老。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番茄抗青枯病种质TK083的筛选和鉴定
  • 方俊仪, 巫伟峰, 陆乔, 凌宏清, 孔丹宇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477-1487.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084
  • 摘要 ( 92 ) HTML ( 1) PDF (1216KB) ( 18 )   
  • 在江西省北部地区对130份番茄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田间自然筛选,并验证了这些种质对当地优势青枯病菌菌株RS100的苗期抗性,发现TK083为优异的番茄抗青枯病种质。接种青枯病菌后,TK083木质部汁液中的青枯病菌数远低于易感型番茄‘Moneymaker’;TK083叶片中SOD和POD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在接种后初期小幅上升;几丁质酶和β-1,3-GA活性分别在接种前期和后期上升,表明它们参与不同阶段的免疫反应;定量PCR结果显示参与青枯病免疫调控的SlNAP1SlERF2aSlERF3的表达量在TK083根中显著被青枯病菌诱导上调。以上结果表明TK083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协同应对青枯病菌对番茄的侵染。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普通丝瓜Expansin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其在果实膨大中的表达分析
  • 陈敏氡, 王彬, 白昌辉, 裘波音, 刘建汀, 温庆放, 朱海生, 李永平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488-150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73
  • 摘要 ( 121 ) HTML ( 7) PDF (1157KB) ( 33 )   
  • 为揭示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扩展蛋白(Expansin)家族基因的组成、结构和进化过程以及在果实膨大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技术从普通丝瓜基因组中鉴定出50个Expansin基因,分属于EXPA(18个)、EXPB(3个)、EXLA(27个)和EXLB(2个)4个亚家族,其中EXLA亚家族发生4对基因串联复制和6对基因片段复制,导致该亚家族基因数量明显扩增。系统发育树显示,4个亚家族成员各自聚集成群,且与同科的黄瓜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4个亚家族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保守基序种类及分布在进化上趋于保守,可以作为亚家族分型的重要依据。启动子元件预测分析发现,Expansin基因启动子中含有大量的光诱导、厌氧诱导、茉莉酸甲酯和脱落酸元件,而数量最多的光诱导元件只在EXLA/EXLB亚家族预测到。基于RNA-seq数据筛选出8个与果实横纵径发育极显著正相关的Expansin基因,其中4个已报道的基因LcEXPA8LcEXPA18LcEXPA14LcEXPA1可作为丝瓜果形控制的潜在候选基因。对另外4个基因进行RT-qPCR分析,LcEXPA15在花后4 d显著高表达,LcEXPA3LcEXPA16LcEXPA7在花后8 ~ 15 d显著高表达。花后2 ~ 15 d是普通丝瓜的果实膨大期,这时期的果实细胞数量增加、单细胞明显膨大、伸长。由此推测,4个Expansin可能在催化细胞生长,促进果实膨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构建8个Expansin互作网络,提示部分Expansin可能与ERF、bHLH、TCP和GATA这4类转录因子家族存在互作。以上8个Expansin基因可作为普通丝瓜果实膨大相关候选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RNA-Seq筛选调控马铃薯熟性的候选基因
  • 李姿燕, 陈炜曦, 李子涵, 黎茵, 梁峰铭, 曾祥利, 荐红举, 吕典秋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05-151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15
  • 摘要 ( 104 ) HTML ( 9) PDF (1465KB) ( 23 )   
  • 以早熟品种‘早大白’‘中薯5号’‘鄂马铃薯3号’与中晚熟品种‘大西洋’和‘青薯9号’为材料,分析了马铃薯顶端分生组织发育与结薯时间的关系,并利用RNA-Seq技术研究早大白与青薯9号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结果表明,相比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的顶端分生组织向生殖生长转变更早。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2 842个,其中与激素相关的基因85%集中在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特别是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等通路;另外,筛选到127个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分布在35个转录因子家族。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对激素的响应、植物昼夜节律、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挑选20个可能影响马铃薯结薯早晚的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中参与昼夜节律通路的基因FTHY5,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的基因BGLU17CWIN2GH9B13在早大白中高表达;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或合成代谢的基因GH3RD22HB16CYP74A在早大白中高表达,而IAA17MES1RCA在青薯9号中高表达。此外,在早大白中高表达的GRP3可能通过影响生长发育从而调控马铃薯结薯早晚。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光周期响应、激素信号转导、蔗糖水平等在马铃薯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马铃薯熟性。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蝴蝶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
  • 李佐, 肖文芳, 陈和明, 吕复兵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19-1529.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511
  • 摘要 ( 102 ) HTML ( 3) PDF (2635KB) ( 17 )   
  • 本研究采用SSR荧光标记技术对412份蝴蝶兰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核心种质构建。利用10对SSR分子标记对供试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489,Shannon’s信息指数()为1.209,表明蝴蝶兰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大化策略法,采用Core Finder软件和t检验,筛选出53份核心种质,占原有种质资源的13%,等位基因数(Na)保留率为1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保留率为138%,Shannon’s信息指数()保留率为127%。t检验结果显示,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参数无显著差异,能充分代表蝴蝶兰原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滇山茶品种的花部表型特征分析与分类探讨
  • 徐晓丹, 郑伟, 张乐, 李玉琦, 王艳青, 王仲朗, 陈龙清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30-153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521
  • 摘要 ( 119 ) HTML ( 14) PDF (2687KB) ( 39 )   
  •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品种分类方法,本文对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主栽品种进行花部形态的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形态指标中,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H)较高的为雄蕊形态(筒状、束状或瓣化)、雄蕊数、花瓣颜色和花瓣数。雄蕊数与花瓣数呈显著负相关,而雄蕊形态赋值则与花瓣数显著正相关。第一主成分是以雄蕊形态为代表的综合性状(贡献率46.88%),第二主成分为花色(贡献率27.55%),第三主成分为花瓣长宽比(贡献率25.57%)。100个品种被聚为3类:第Ⅰ类有26个品种,其雄蕊基部连合成筒状;第Ⅱ类49个,其雄蕊基部分离成束状;第Ⅲ类25个,雄蕊全部瓣化,或少而不成束。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拟定了基于雄蕊形态的滇山茶品种分类新方法:筒蕊滇山茶品种群、束蕊滇山茶品种群和瓣蕊滇山茶品种群。三个品种群除观赏之外,筒蕊品种群还是优良的油用种质。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SSR标记的蔷薇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 孙佩, 张宏, 杨媛, 王华, 李茂福, 康岩慧, 孙向一, 金万梅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39-155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433
  • 摘要 ( 96 ) HTML ( 7) PDF (1530KB) ( 40 )   
  • 利用15对SSR标记对80份蔷薇属种质资源进行DNA水平遗传多样性分析,用3对核心引物构建了指纹图谱,同时检测了部分种质资源的倍性。研究结果表明,15对SSR共扩增出42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平均28.33个,等位基因(Na)范围为7 ~ 64个,平均等位基因位点数为2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区分系数(PD)分别为83.52%和84.84%,表明参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80份参试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7 ~ 0.67,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度为0.28时,可将参试种质资源划分为蔷薇、玫瑰及月季三大类;在相似度为0.30时,可划分为中国古老月季和现代月季2个亚分支。筛选出的3对核心引物可用于构建参试种质资源指纹图谱。倍性分析表明参试种质资源倍性与扩增片段数量有一定相关性,且扩增片段数量可一定程度辅助倍性检测。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栽培·生理生化

  • ‘玉露香’梨不同采摘期及贮藏期果实品质变化分析
  • 吴丹丹, 林梦桦, 李亚辉, 梁颖, 张志勇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53-157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41
  • 摘要 ( 114 ) HTML ( 4) PDF (3952KB) ( 35 )   
  • 为明晰不同采摘期和贮藏期‘玉露香’梨(Pyrus bretschneideri‘Yuluxiang’)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以露地栽培的‘玉露香’梨为对象,分别于花后140、145和150 d采摘果实,测定有机酸、可溶性糖、挥发性成分,以及不同贮藏期的品质指标。有机酸采用液相色谱仪检测,可溶性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期延长,果实硬度逐渐下降,花后150 d显著低于140 d,可溶性固形物显著升高,总酸变化不显著;果皮和果肉中不同有机酸含量波动变化,其中果皮中奎宁酸含量最高,在花后150 d显著下降,果肉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先显著上升后下降;除花后150 d梨果皮中山梨糖醇含量显著下降,其他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在果皮果肉中均随采摘期延长而上升,其中果皮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均在花后145 d显著升高,果肉中葡萄糖、果糖含量均显著升高,蔗糖、山梨糖醇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在果实中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以醛类物质为主,共筛选出7种特征香气,花后140 d梨果实特征香气成分为1-辛烯-3-酮、反式-2-壬烯醛、(E,E)-2,4-壬二烯醛和2-正戊基呋喃,正丁醛、β-环柠檬醛为花后145和140 d梨果实特征香气。花后150 d梨果实特征香气为异丁酸乙酯。随着贮藏时间延长,不同采摘期的梨果实硬度均持续下降,失重率持续上升,与花后150 d相比,花后140、145 d采摘的梨果实在60 d贮藏期内品质更佳。推迟采摘果实风味更佳,适当早采利于贮藏期内品质保持,宜根据上市及贮藏需求选择采摘期。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叶面喷施纳米硒对猕猴桃果实氨基酸含量及代谢组的影响
  • 刘亚男, 鲍丹丹, 张四普, 牛佳佳, 许志飞, 杨永锋, 鲁云风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75-1587.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541
  • 摘要 ( 79 ) HTML ( 2) PDF (4024KB) ( 27 )   
  • 为探讨纳米硒对猕猴桃氨基酸营养成分的影响及机制,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采用0、10、15、20和25 mg · L-1纳米硒进行叶面喷施,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对猕猴桃果实进行代谢组测序。结果发现:15 mg · L-1纳米硒喷施后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鲜味氨基酸占比提升。非靶向代谢组学共鉴定出12 861种代谢物,通过KEGG、HMDB数据库,进一步分析了成熟猕猴桃果实中脂质和类脂质分子、苯丙烷和聚酮、有机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产物、萜类化合物和聚酮代谢等代谢途径。纳米硒可能通过刺激次级代谢水平提高猕猴桃果实氨基酸含量。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胡萝卜先期抽薹对低温和日照长度的响应
  • 闫丽娟, 欧承刚, 梁宸, 胡天阔, 刘星, 杨净, 蔺国仓, 庄飞云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88-159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895
  • 摘要 ( 73 ) HTML ( 1) PDF (2488KB) ( 38 )   
  • 胡萝卜先期抽薹为冬春大棚和早春露地栽培常发生的问题,但不同基因型对低温和日照长度的响应规律尚不清楚。调查了北京、内蒙古、安徽、河南、新疆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橘色和红色两种类型胡萝卜不育系、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先期抽薹率,结果表明橘色不育系和自交系在低温和长日照下均表现出耐抽薹,其杂交组合在低温下表现出耐抽薹,但多数组合在长日照下出现抽薹。红色不育系和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在低温下易抽薹,但在长日照下均未发生抽薹,苗期随低温强度的增加抽薹率显著提高。遗传模型分析表明,杂交组合先期抽薹率主要受加性 × 环境和显性 × 环境互作影响,加性和显性效应不显著,表明控制先期抽薹的等位基因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而基因之间互作效应不显著。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非生物胁迫下钾对番茄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萧志浩, 郑涵锴, 张曼楠, 唐怀千, 王嘉颖, 张余洋, 张俊红, 叶志彪, 叶杰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599-161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83
  • 摘要 ( 109 ) HTML ( 8) PDF (1428KB) ( 34 )   
  • 以‘Ailsa Craig’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非生物胁迫下(低温、盐和干旱)施用含有不同浓度(1.5、6.0和9.0 mmol · L-1)钾素的营养液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生物胁迫处理显著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非生物胁迫处理下,株高和不同部位的鲜质量随外源钾浓度上升而有所上升,其中对株高的促进最为显著。对照组中光合色素含量均表现为中钾 > 高钾 > 低钾。非生物胁迫处理下,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随外源钾浓度上升而显著上升,根系活力提高,MDA含量降低。根据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的综合评价,在任一胁迫下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情况由强到弱均为对照中钾 > 对照高钾 > 对照低钾 > 胁迫高钾 > 胁迫中钾 > 胁迫低钾。所有处理不同部位的钾含量均随外源钾浓度上升而显著上升。盐胁迫下,提高外源钾浓度有助于降低不同部位对Na+的吸收。在非生物胁迫处理下,K+吸收转运相关基因HAK5LKT1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基因NHX1SOS1SlMYB15HY5SlCBF1SlCBF3SlAREB1SlNAC6的表达量总体上随外源钾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综上,提高外源钾浓度能够缓解不同非生物胁迫对番茄苗期的伤害,有助于增强对非生物胁迫的适应能力,促进生长发育。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不同品种有髯鸢尾(Iris × barbata)花挥发性成分的GC-IMS分析
  • 孙俊明, 李晓云, 朱莹, 娄倩, 陈红武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19-163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79
  • 摘要 ( 67 ) HTML ( 0) PDF (6013KB) ( 13 )   
  •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16个品种有髯鸢尾(Iris × barbata)盛花期的花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包括21种脂肪酸衍生物、17种萜类化合物、3种苯类/苯丙素化合物、1种杂环化合物和13种无法鉴定的化合物。16个品种的花均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脂肪酸衍生物次之。不同品种花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芳樟醇、α-蒎烯、双戊烯、β-蒎烯、异戊酸甲酯、月桂烯、2-甲基丁醇、3-甲基-2-丁烯醛、正己醇、2-甲基丁酸甲酯是供试有髯鸢尾的主要花挥发性成分。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分析表明,2-甲基丁酸甲酯、仲辛酮、月桂烯和α-蒎烯是16个品种有髯鸢尾花的特征香气物质,使其具有果香和辛香,芳樟醇赋予部分品种花香。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瓷玫瑰切花瓶插期间观赏品质和生理变化
  • 李雯, 李绍朋, 李东海, 吴福川, 田波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33-1643.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435
  • 摘要 ( 73 ) HTML ( 6) PDF (2365KB) ( 22 )   
  • 为探究瓷玫瑰(Etlingera elatior)不同花期切花在瓶插期间的观赏品质和生理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开花期瓷玫瑰为试材,系统观测其开花物候及不同花期切花瓶插过程的形态变化,明确瓶插寿命、凋萎时间、最大花径和花高等形态指标,阐明鲜质量变化与其观赏品质的关系;同时测定盛开期切花瓶插过程中生理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揭示其生理生化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瓷玫瑰的不同花期持续时间存在差异,花蕾期花期天数显著高于其他花期;花蕾期和初开期切花瓶插寿命较长但观赏价值低,盛开期切花观赏价值最高,但瓶插寿命仅约6 d;盛开期切花瓶插期间,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下降,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增高。综上,盛开期切花观赏品质最高,其瓶插寿命较短可能与氧化应激加剧、细胞膜损伤加重及抗氧化酶系统失衡密切相关。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亚洲百合试管鳞茎膨大影响因子的研究
  • 吴小丹, 孔祥凤, 高丽, 巩天耕, 朴美玲, 余鹏程, 贾桂霞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44-166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68
  • 摘要 ( 86 ) HTML ( 1) PDF (1950KB) ( 5 )   
  • 以亚洲百合新品种‘甜心’和‘小海星’的组培小鳞茎为材料,研究了6-BA、NAA和草甘膦对鳞片不定芽诱导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与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BR)、蔗糖、活性炭(activated charcoal,AC)、NAA和6-BA以及基本培养基对小鳞茎膨大的影响,并分析小鳞茎在膨大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酶基因SSSSSS2、糖外排转运蛋白基因SWEET14SWEET15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甜心’和‘小海星’在MS + 0.5 mg · L-1 6-BA + 0.2 mg · L-1 NAA + 30 g · L-1蔗糖培养基上出芽最多,分化系数分别为2.78、2.03。‘甜心’在MS + 0.1 mg · L-1 SA+ 60 g · L-1蔗糖、MS + 1.0 mg · L-1 PP333 + 0.05 mg · L-1 2,4-EBR + 60 g · L-1蔗糖和MS + 0.5 mg · L-1 6-BA + 0.1 mg · L-1 NAA + 60 g · L-1蔗糖 + 1.0 g · L-1AC培养基中的鳞茎膨大系数分别为4.42、5.15和4.16。筛选出其适宜的膨大培养基为MS + 1.0 mg · L-1 NAA + 0.1 ~ 0.5 mg · L-1 6-BA + 60 ~ 90 g · L-1蔗糖 + 1.0 ~ 2.0 g · L-1 AC。‘甜心’和‘小海星’在B5培养基下的膨大系数均显著高于MS和WPM培养基处理,分别为4.57和4.83。在B5培养基中SSSSSS2和SWEET14SWEET15随‘甜心’鳞茎的生长,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小鳞茎快速膨大期达到最高,叶片中在36 d即将进入小鳞茎快速膨大期时表达量最高。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 富营养强风味轻简化宜机化苹果育种研究进展
  • 陈学森, 王楠, 张宗营, 张淑辉, 刘文军, 邹琦, 于蕾, 张静, 姜远茂, 胡大刚, 李媛媛, 毛志泉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61-167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5-0042
  • 摘要 ( 90 ) HTML ( 8) PDF (869KB) ( 41 )   
  • 概述中国苹果20世纪80年代品种结构以引进品种为主的过去,解读了以优质晚熟耐贮红富士苹果芽变品种为主(70%)的现在及其7个成因;针对目前单一和同质化苹果品种结构和生产成本升高等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面对优质苹果周年供应和营养健康及规模化现代栽培模式发展的需求,提出未来中国苹果品种结构调整方向,培育具有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特征的富营养、强风味、轻简化、宜机化苹果新品种。在简要介绍有性杂交育种、嫁接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及其性状遗传变异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富营养、强风味、轻简化、宜机化苹果相关性状的形成与调控机理,介绍了相关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培育研究进展,为苹果产品营养化和产业轻简化,助力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品种支撑。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品种

  • 树莓新品种‘红钻’
  • 刘镇东, 孙靖棋, 李凯, 代汉萍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77-167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30
  • 摘要 ( 87 ) HTML ( 1) PDF (931KB) ( 21 )   
  • ‘红钻’是以波兰品种‘Polka’为母本、中国自育品种‘秋萍’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树莓新品种。其果个大、颜色鲜艳、整齐度好、硬度大、甜度高、品质优、产量高、易采收,适合鲜果,是非常好的观光采摘品种。‘红钻’为一年生茎结果型品种,在辽宁地区常作秋果栽培。露地栽培8月1日果实开始成熟,可采收到霜期来临。平均产量约13 500 kg · hm-2,优质鲜果率可达75%以上。适宜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栽培。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黄瓜新品种‘多喜一号’
  • 李强, 顾丽嫱, 窦雅静, 高永利, 赵玉倩, 陆亚茹, 宋小明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81-168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722
  • 摘要 ( 94 ) HTML ( 4) PDF (3639KB) ( 14 )   
  • 多喜一号是以自交系104C为母本,D0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华南型黄瓜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无限生长类型,连续结瓜能力强,果实椭圆形,皮浅绿色,白刺,刺瘤稀疏且小,瓜把短,瓜长17 cm,单果质量195 g。维生素C含量135.0 mg · kg-1。平均总产量达82.05 t · hm-2。中早熟,耐低温,抗枯萎病和西瓜花叶病毒病,中抗细菌性角斑病。适宜在北京、黑龙江、辽宁、山东春冷棚栽培,河北、河南秋冷棚栽培,天津、吉林、云南、湖北春露地栽培,内蒙古秋露地栽培。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报春苣苔新品种‘繁花似锦’
  • 闫海霞, 周锦业, 陶大燕, 关世凯, 宋倩, 陆建勋, 万正林
  • 园艺学报. 2025, 52(6): 1685-168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92
  • 摘要 ( 71 ) HTML ( 1) PDF (315KB) ( 10 )   
  • 报春苣苔‘繁花似锦’(Primulina‘Carpet of Flowers’)是以褐纹报春苣苔(Primulina. glandaceistriata)为母本,以永福报春苣苔(Primulina yungfuensis)为父本,通过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多年生,叶上表面深绿色并具灰绿色叶脉,花冠浅紫色,长53.5 ~ 56.7 mm,宽24.7 ~ 28.5 mm,筒长36.4 ~ 39.5 mm,筒口直径15.2 ~ 16.0 mm,单芽着花数11 ~ 25朵。花期4—5月。长势强,耐阴性好,易养护,并具有叶片斑纹美丽,花朵大,花量多的观赏特性。适合作室内、阳台观花观叶盆栽。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 Vol.52 No.5  No.S1 No.4 No.3 No.2 No.1
2024, Vol.5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3, Vol.50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S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49 No.12  No.S2 No.11 No.10 No.9 No.S1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48 No.12  No.S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47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46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45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44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43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42 No.S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4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40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39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Vol.38 No.S  No.12 No.11 No.10 No.0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37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36 No.S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8, Vol.35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7, Vol.3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6, Vol.3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5, Vol.32 No.6  No.5 No.4 No.3 No.02 No.1
2004, Vol.3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3, Vol.30 No.6  No.5 No.4 No.03 No.02 No.1
2002, Vol.29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1, Vol.28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新品种更多>

《园艺学报》英文

• 2015年创刊

• SCIE收录

• ScienceDirect开放获取

CN 10-1305/S

ISSN 2095-9885 ONLINE ISSN 2468-0141

在线出版:

http://www.keaipublishing.com/cn/journals/horticultural-plant-journal/

在线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hort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