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富2’苹果片红芽变的果皮为试材,克隆了溶质转运蛋白家族基因MdSLC35F2-like(Solute Carrier Family 35 Member F2-like)的开放阅读框(ORF),其长度为1 041 bp,编码346个氨基酸。利用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该蛋白是1个稳定的疏水性α螺旋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同源性分析表明,MdSLC35F2-like与白梨的PbSLC35F1-like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白梨的进化亲缘关系最近,与可可、巨桉的进化亲缘关系最远。分析‘长富2号’及其片红芽变果实着色期花青苷的积累与MdSLC35F2-like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摘袋后MdSLC35F2-like表达量在‘长富2号’及其2个片红芽变果实果皮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摘袋后3 d表达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2个芽变材料均显著高于其野生型,表达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其他颜色品种上进行验证分析,MdSLC35F2-like在红色果皮品种‘烟富3号’果皮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绿色果皮品种‘金陵’,在红色果肉品种‘红色之爱’果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肉品种‘烟农早富’。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MdSLC35F2-like与花青苷积累有关。
梨果肉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问题,为深入探讨梨果肉褐变的生理机制,以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和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褐变度、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梨果肉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幼果至果实成熟,熊果苷、绿原酸、表儿茶素是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三者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0%以上,2个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果实中熊果苷、绿原酸含量高于2个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从果实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看,在幼果期,单个的酚类物质对果实褐变影响不大,在果实生长后期与果实褐变相关性强的酚类物质主要有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咖啡酸。在整个果实发育期,易褐变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均高于不易褐变品种;幼果期易褐变品种果实PPO活性与不易褐变品种差异显著(P < 0.05),成熟期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果实中PPO、PAL活性与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均显著相关,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褐变的研究要综合考虑PPO活性与总酚的含量。
基于SSR荧光分子标记,对中国342个板栗品种(系)构建了DNA指纹图谱,并解析了各品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分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有SSR标记多位点匹配后的PI和PIsibs值分别为4.960 × 10-20 和2.395 × 10-8,显示本试验所选用的标记指纹识别潜力强;对342份品种(系)构建指纹图谱,共获得338个有唯一对应关系的指纹信息,其中舒城大红袍与焦扎、双合大红袍与CSB-1两两共享了一个指纹信息,结合主要植物学性状,推测其为同物异名品种;同时发现存在大于10个位点信息差异的19份同名资源,判定其为同名异物品种。(2)两两品种群的Fst平均值为0.0224(Fst < 0.05),表明品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对5个品种群进行了基因流(Nm)和AMOVA分析,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内,占总变异的84%,各品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为6.592,表明资源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换,制约了各群体间的分化。(3)利用位点数据进行群体结构、主坐标和聚类树分析表明,板栗品种资源主要被划分为南、北两大品种群,确定了沿大别山山脉的湖北东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中北部、以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为分界带(混交地带)。
NBS-LRR类抗病蛋白是植物中最丰富的一类R蛋白成员,该家族含有典型的NB-ARC结构域与LRR结构域,主要参与植物抵御病原物入侵的防御过程。从金柑(Fortunella crassifolia)中克隆了1个含有NB-ARC结构域的R基因,命名为FcRGA1。该基因含有3 95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 317个氨基酸。qRT-PCR分析表明,FcRGA1在金柑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叶片中最高,根中最低。溃疡病菌侵染可促进FcRGA1表达上调,接种后12 h表达量为对照的12.3倍。通过VIGS技术沉默金柑叶片FcRGA1后,溃疡病菌侵染的叶片失绿更为严重,病斑面积更大,菌落数与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同时叶绿素含量与过氧化氢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表明FcRGA1可能通过对活性氧的调控影响金柑对溃疡病的抗性。
商业化的抗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的转基因番木瓜品种‘华农1号’的应用成功控制了华南地区该毁灭性病毒。然而近年来在广东和海南的一些转基因或非转基因植株上发现了另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病毒——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为了明确这两种病毒在番木瓜上的相互关系,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二者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番木瓜上的侵染率、症状、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积累量等特征。结果表明,‘华农1号’对PRSV有很强的抗性,但对PLDMV却高度感病,且PLDMV并不能协助PRSV克服转基因番木瓜对其的抗性;两种病毒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非转基因番木瓜均能引致严重的症状,二者症状无明显差异。细胞病理学分析表明,病毒侵染后叶片叶绿体萎缩且排列不紧凑,复合侵染并未对叶肉细胞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接种PRSV的转基因番木瓜15 d后PRSV积累量逐渐减少,直至检测不到;而接种PLDMV后其积累量逐渐升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番木瓜上,PRSV的积累量始终低于PLDMV,在非转基因番木瓜上,两种病毒长期共存,并各自维持相应的病毒含量。这些结果表明,抗PRSV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1号’不抗PLDMV;PRSV和PLDMV复合侵染没有在番木瓜植株中发生协生关系,表现为中性互作。
为了探究茄子光敏品种和非光敏品种控制萼下果色的差异基因,以萼下紫色的圆茄自交系Y5和萼下绿色的圆茄自交系Y73萼片下果皮为试材,进行去萼片见光0、4和8 h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5. 61 Gb有效数据(Clean data),Q30碱基百分比均达到93. 97%以上;两个自交系材料在3个时间点的转录组测序比较共获得11 81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 277个上调基因和6 535个下调基因。3个时间点数据KEGG富集分析同时指向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和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通路。苯丙烷和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中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个,分别是FAOMT、CCOAOMT、CYP73A4和HST。筛选出了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CHI、ANS、F3H、PAL以及转录因子基因MYB113在萼下果皮表达差异显著。
检测11个马铃薯资源叶片和薯皮中糖苷生物碱(Steroidal glycoalkaloids,SGA)含量,筛选低SGA含量的马铃薯资源,并对下寨65、LZ111、Q072625、陇薯7号、青薯9号和青薯11号薯皮中SGA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期明确马铃薯SG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为创制低SGA马铃薯资源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11个马铃薯资源叶片中SGA含量范围为0.08600 ~ 1.58066 mg · g-1 FW;(2)11个马铃薯资源薯皮中SGA含量范围为0.01415 ~ 0.18450 mg · g-1 FW,薯皮总SGA含量均小于0.20 mg · g-1 FW(安全范围);(3)6个马铃薯资源块茎中SGA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StSQS1、StCAS、StSSR2和StGAME4是马铃薯块茎SGA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
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中克隆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基因,研究其对花期的调控功能,为芍药分子育种储备重要基因资源。采用RT-PCR方法从‘大富贵’芍药中克隆了PlSVP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包含687 bp碱基,编码228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lSVP编码的蛋白与同属的牡丹PsSVP蛋白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PlSVP主要在营养器官中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在生殖器官花瓣中表达量极低。将PlSVP转化入哥伦比亚型野生型拟南芥,发现转PlSVP基因的株系较野生型的抽薹、开花时间分别延迟7和15 d;在拟南芥svp-41突变体中过表达PlSVP发现,其不再呈现早抽薹、早开花表型,即PlSVP基因回补了svp-41突变体的功能缺失。进一步比较研究表明,拟南芥转PlSVP基因植株中FT、SOC1、LFY、AP1等SVP下游开花促进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以上结果表明,芍药PlSVP基因负调控植物开花时间,并且可能通过抑制FT、SOC1、LFY、AP1等基因表达而发挥其负调控功能。
以白色的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和菊花(C. morifolium)浅绿色品种‘春晓’、深绿色品种‘绿安娜’和切花品种‘绿扣’为试验材料,研究叶绿素合成相关的basic helix-loop-helix(bHLH)类转录因子基因CmMYC2的表达规律,进行了基因功能的初探,并验证了CmMYC2对叶绿素合成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节。结果表明,在毛华菊、‘春晓’和‘绿安娜’的舌状花和叶片中,CmMYC2的表达量依次升高,且与舌状花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BA处理抑制了‘绿扣’舌状花和叶片中叶绿素的积累以及CmMYC2和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聚类热图显示ABA处理的‘绿扣’舌状花和叶片及毛华菊、‘春晓’和‘绿安娜’叶片中CmMYC2和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出现类似的表达模式,它们的表达量呈显著相关。在‘绿扣’叶片中瞬时过表达CmMYC2,显著促进了叶绿素的积累,并且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HEMA1、CRD1、CHLG1和PORA1均不同程度上调。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瞬时转录激活试验结果显示,CmMYC2显著增强了HEMA1和CHLI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
为探讨尖萼报春苣苔的叶斑类型,对其叶片表皮形态特征、叶片近轴表皮光学特性和叶片解剖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其斑区与非斑区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结果显示:尖萼报春苣苔叶斑稳定存在,呈现鱼骨状特征;叶片斑区存在点状反射(spotted pattern)和多角形反射(polygonal pattern)两种反光模式;斑区组织间界限模糊,栅栏组织细胞间及其与近轴表皮细胞间均存在大量空隙;非斑区栅栏组织间无空隙;斑区叶绿体垛叠程度较低且疏松,亲锇颗粒数量较多且密,非斑区叶绿体垛叠程度较高,亲锇颗粒数量较少;斑区叶绿素a含量与非斑区无显著差异,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斑区;斑区与非斑区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无显著差异。认为尖萼报春苣苔鱼骨状银白色叶斑主要由栅栏组织细胞与近轴表皮细胞间及栅栏组织细胞间存在的大量细胞空隙形成,同时受到叶绿素含量减少的影响,故其属于兼具空隙型叶斑与叶绿素型叶斑二者特征的新类型。
采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溶剂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20个常见的桂花栽培品种的花瓣进行了游离态香气物质的检测和比较。共鉴定出125种游离态物质,包括萜类、芳香族化合物、烷烃类、醛类、醇类和酯类等,其中萜类物质种类丰富、含量最高,是最主要的香气活性物质。‘玉帘银丝’与‘日香桂’的游离态香气物质总含量较高,‘橘叶四季桂’与‘日香桂’的萜类物质含量较高,是香气浓郁的优良品种。‘小叶朱砂桂’‘满条红’在丹桂品种群中游离态萜类物质含量最高,香气浓郁且不易褐化,是值得推广的特色丹桂品种。‘日香桂’的β-紫罗酮、γ-癸内酯和芳樟醇含量较高,‘橘叶四季桂’的芳樟醇氧化物含量较高,这些物质具有抗菌、镇静、提神等重要保健功能,可作为特色功能品种推广。
为了研究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查尔酮异构酶(CHI)的功能,以其花朵为材料,克隆获得了1个RdCHI1基因。通过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qRT-PCR、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和抗逆试验,探究RdCHI1参与花色苷合成与抗逆的作用。结果表明,RdCHI1的CDS序列长663 bp,编码 220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23.728 kD。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RdCHI1与拟南芥、苜蓿CHI的相似性分别为56.52%和56.07%。开花过程中RdCHI1的表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在雌蕊中表达量最高,花瓣和根中相对较低。拟南芥转化试验表明,RdCHI1可以恢复CHI突变体(tt5)缺失的花色苷与黄酮醇,使其幼苗子叶与下胚轴颜色由绿色恢复为紫色。逆境表明,RdCHI1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在氯化钠和甘露醇胁迫下比野生型具有更好的适应力与存活率,证明RdCHI1在植物中具有抵抗逆境的潜在作用。
以椪柑(Citrus reticulata)‘鄂柑一号’为材料,探究地面覆膜对椪柑果实糖、酸含量和果皮色泽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地面覆膜能显著提高椪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升高最为突出;覆膜处理使椪柑果实转色更快,成熟后果皮更红;然而覆膜对果实可滴定酸和柠檬酸含量影响不大。通过宽皮橘基因组分析,鉴定了6个蔗糖合酶基因(CrSUS1 ~ CrSUS6)和5个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CrSPS1 ~ CrSPS4a/b)。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覆膜处理上调了多个CrSUS和CrSPS表达量。酶活性分析表明,覆膜处理增加了合成方向SUS酶活性,却降低了分解方向SUS酶活性。综上所述,地面覆膜能诱导椪柑果实SUS基因和SPS基因表达,促进了可溶性糖的合成,使果实糖分含量增加;此外,地面覆膜提高了果实固酸比,促进果实转色,因而在提升柑橘果实品质上有明显的效果。
为明确甘肃省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ApNMV)的发生及遗传变异情况,采用反转录PCR方法对采自甘肃7个地区表现花叶症状和无明显症状的共93份苹果叶片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ApNMV的平均检出率为66.67%,说明其在甘肃省苹果产区普遍发生。对其中9份样品中ApN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其分离物CP的核苷酸和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2.3% ~ 99.7%和93.6% ~ 99.1%,与NCBI数据库中来自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18个ApNMV分离物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6.7% ~ 99.7%和87.1% ~ 99.7%。基于CP基因全长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ApNMV分离物聚集成5个组,9个ApNMV甘肃分离物与其他ApNMV分离物分别聚集形成组Ⅰ、组Ⅱ和组Ⅴ。9条ApNMV全长CP基因序列中检测到1个潜在重组事件。
以桑树‘德果1号’为材料,克隆获得MaERF105-Like及其启动子序列。序列分析发现,MaERF105-Like的cDNA序列长为1 131 bp,包含1个长度为88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93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32.43 kD,等电点为8.71。MaERF105-Like含有1个AP2/ERF保守结构域,与ERF家族B3亚家族成员聚为一类,且与番茄SlERF5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MaERF105-Like蛋白可能定位在细胞核。启动子分析显示,MaERF105-Like启动子中含有与ABA、MeJA、乙烯及防御与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qRT-PCR结果显示,MaERF105-Like的表达水平受干旱诱导显著上调,复水后MaERF105-Like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本研究结果表明MaERF105-Like可能在桑树抵御干旱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采集于辽宁西丰、辽宁大石桥的3株(C5、D1、D5)野生蛹虫草后代6个分化株(C5-1、C5-2、D1-1、D1-2、D5-1、D5-2)进行菌落形态、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对比,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株野生蛹虫草子实体的分化株菌落生长速度、子实体高度、子实体密度多数有显著差异。ISSR标记分析表明同一株野生蛹虫草的分化株D1-1与D1-2、D5-1与D5-2基因型差异较大。来源于同一株野生蛹虫草的分化株虫草素、腺苷含量差异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究子房室数不稳定(子房无毛、3 ~ 5室、花柱3 ~ 5裂)茶组(section Thea)居群种质(UONG)的亲缘关系,明确居群内个体的变异是否引起了种间变异,以重庆、云南及其他部分省份87个山茶属茶组和非茶组植物(外类群对照)种质为材料,利用SLAF-seq技术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和分子标记分析。测序共获得2 804 071个SALF标签,平均测序深度为11.73×。通过SALF标签比对参考基因组,共获得25 069 219个群体SNP分子标记。基于高一致性SNP数据,系统发育树、遗传结构和PCA分析等方法均将调查种质分为3种类型,即云南等的茶组和非茶组种质(Ⅰ类)、重庆大茶树居群种质(Ⅱ类)和多个省份来源的茶系(常见栽培种和‘川小种’)种质(Ⅲ类)。Ⅰ类种质中茶组植物,包含了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种质。Ⅱ类种质由UONG和茶系种质(形态特征介于UONG与常见茶系种质之间)组成。此外,遗传分化系数FST表明,Ⅱ类种质与其他几类种质遗传分化程度最高(> 0.3),Ⅰ类与Ⅲ类种质之间也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 0.2)。简化基因组测序分类结果和FST值表明,调查的UONG为一类相对独立种质,居群内个体的变异并未引起种间变异。因此,将该类种质归入到一个种下的处理较为合理。此外,在重庆地区存在一类与UONG遗传结构交叉的茶系种质,可能为自然远缘杂交后代。
甜瓜内源病毒(cucumis melo endornavirus,CmEV)是近年来发现的寄主广泛、发病率高、种传率高的重要病毒。利用CmEV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基于探针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with TaqMan probes,TaqMan RT-qPCR)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检测出1 × 10-2 ng · μL-1的RNA和1.8 × 103 copies · μL-1的质粒,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0倍。利用该方法检测了在北京、山东、辽宁、海南瓜类种苗主产区的甜瓜、西瓜、黄瓜与南瓜砧木11份种苗带毒情况,发现山东和海南各有1份甜瓜种苗携带CmEV。本研究建立的CmEV TaqMan RT-q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为开展病毒精准鉴定、科学防控以及从源头遏制病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FOL)蛋白激酶基因序列,设计1对番茄枯萎病特异性引物209F/361R,构建番茄枯萎病菌的RT-PCR(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定量检测盆栽番茄茎基部病原菌。RT-PCR结果表明该引物只对番茄枯萎病菌有唯一产物吸收峰,对其他供试菌株都未检到荧光信号。利用该引物建立的RT-PCR检测体系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为5.76 × 103 copies · μL-1,是普通PCR的10倍。人工接种番茄枯萎病菌定植后7 d即可在茎基部检测到病原菌;田间采集的24个自然发病样本中有16个能够检测到番茄枯萎病菌。基于RT-PCR技术构建的番茄枯萎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现性好,能够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筛选出秋石斛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以不同品种和不同发育阶段花芽(包括花瓣、唇瓣和萼片)为材料,使用geNorm、NormFinder 和BestKeeper软件计算了常用的7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使用RefFinder对其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内参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各内参基因在秋石斛花芽中的表达稳定性差异较大,在不同品种同一发育阶段的花芽中β-actin、TUA和GADPH表达最稳定;在花芽发育过程中β-actin、TUA和CYP表达最稳定;而对于花器官不同组织,β-actin、TUA和GADPH在萼片中,β-actin、CYP和PGK在花瓣中,CYP、TUA和PGK在唇瓣中表达最稳定。
总结了光对园艺作物抗坏血酸生物合成与代谢的调控作用,解析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间的相互作用对抗坏血酸合成和代谢的影响,重点阐明了光调节关键因子对园艺作物抗坏血酸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和信号网络,以期为解析光调控植物抗坏血酸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奠定理论基础,为利用基因工程和LED补光技术增加园艺作物抗坏血酸含量和培育功能性园艺产品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Sc5’是由‘黄海棠’与‘SH5’杂交选育的苹果矮化砧木新品种。树冠较小,树势中庸,节间长2.1 cm。嫁接‘红富士’盛果期树高3.27 m,冠径2.83 m;树体嫁接口生长平滑,无气生根,嫁接品种与矮化中间砧干周比为0.97。嫁接‘长富2号’第2年结果株率65.3%,第5年进入盛果期,6 ~ 9年生树产量43 290 ~ 57 330 kg · hm-2,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8%,果肉硬度9.34 kg · cm-2。该砧木矮化性与‘M26’相似,抗寒性优于‘M26’,适宜于黄土高原或类似气候地区栽培。
‘黄金蜜’是从‘红地球’ב香妃’的杂交后代中选出的欧亚种早熟鲜食葡萄新品种。果穗大,平均单穗质量703.5 g。果粒近圆形,黄绿色至金黄色,平均单粒质量9.5 g;果肉硬脆,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0%,可滴定酸含量0.58%。耐贮运,挂树期长。早果性强,果实生育期短。丰产性好,产量26.3 t · hm-2。在京津冀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露地和设施栽培,在南方多雨地区避雨栽培。
红掌新品种‘明农白凤’是由‘情迷’组织培养中发现的白色佛焰苞变异选育而成。其整体株型和形态与‘情迷’相当,株高46.8 cm,冠幅35.6 cm;叶片中等大小,卵圆形。佛焰苞高于叶,长 × 宽为9.0 cm × 7.7 cm,白色。肉穗花序长4.7 cm,内弯,基部和先端主色分别为乳白色和黄色。适于盆栽,从试管苗移栽至成品花约540 d。
石斛兰‘绿莹’(Dendrobium‘Lüying’)是以密花石斛(Den.densiflorum)为母本,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roum)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株形中等,花瓣和萼片白色,唇瓣金黄色,花色分明,花量大,香气宜人,四季常绿,适应性强,适于温室大棚盆栽或户外附生栽培。
蟹爪兰‘彤云’是以‘超级肯尼亚’为母本,‘丹麦’为父本配组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花期早,花为深粉红色,观赏性佳,生长势强、抗病能力强,耐高温和耐寒性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