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植物激素在木本植物果实发育和果实内含物、色泽、风味、质地等品质形成过程的调控机制及应用研究,旨在提升对激素调控木本植物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的认识,为果实品质的改良应用提供思路。
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1(sucrose non-fermenting-1-related protein kinase 1,SnRK1)是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异源三聚体蛋白激酶复合物。作为一种糖受体,园艺植物SnRK1可响应葡萄糖等信号分子参与源—库器官的糖信号转导,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碳源匮乏状态下可调控植物代谢,维持植物体能量平衡,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本文中总结了园艺植物SnRK1的基本结构、活性调节因素、感知信号调控植株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在园艺植物中承担信号网络关键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SnRK1参与糖代谢和抗逆机制提供参考。
园艺作物在0 ~ 15 ℃低温下贮藏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与生化反应,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流动性和功能(半透性),导致冷害的发生。为了应对低温胁迫,植物会启动(非)CBF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其中,CE1-CBF-COR转录级联反应是CBF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环节。此外,一些内源激素如茉莉酸(JA)、乙烯(ETH)和脱落酸(ABA)等也迅速积累,参与植物对低温的应答。JA及其衍生物统称JAs,它们以α-亚麻酸或十六碳三烯酸为底物,经过氧化、环化、还原、β-氧化、修饰与活化等过程生成。JAs合成后与其受体COI1结合,介导阻遏蛋白JAZs的泛素化降解,释放出转录因子MYC2,激活下游信号转导过程,诱发一些生理生化反应(包括增加抗氧化物质合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膜脂代谢、增强精氨酸代谢、促进能量代谢、激活其他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等),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流动性和功能(半透性),提高园艺作物采后抗低温胁迫的能力。近年来,研究发现:(a)MYC2可通过与MYC3和MYC4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b)BBX37可独立或协同ICE1一起激活下游CBFs基因的转录;(c)MED16可增强MED25的稳定性,正向调控茉莉酸信号的转录输出等。本文中概述了园艺作物的采后冷害表征,阐述了(非)CBF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对低温胁迫的响应过程,归纳了植物JAs合成、信号传递途径及其调控机制,解析了JAs缓解园艺作物冷害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并系统总结了JAs信号转导途径与(非)CBF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关联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a)深入发掘和验证JAs信号转导途径与(非)CBF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的关联性;(b)揭示基因转录后加工和蛋白翻译后修饰在JAs合成或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c)探索JAs与其他植物内源激素抵抗低温胁迫的协同作用;(d)解析新发现组件(MYC3/4、MED16、BBX37等)在低温响应过程中的机制。
对近年来苹果抗寒性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阐述了低温胁迫对苹果抗寒性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抗寒性的鉴定方法,列举了国内外苹果主要的抗寒品种和砧木,探究了苹果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最后指出了苹果抗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期为进一步解析苹果抗寒机制及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由韧皮部限制性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引起的毁灭性病害,通过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传播,导致果实发育停滞、畸形及典型“红鼻子”果症状。由于CLas侵染显著干扰果实糖酸代谢、挥发性物质合成及次生代谢通路,造成可溶性固形物下降、柠檬苦素积累,并诱发特征性风味劣变。近年研究表明,CLas效应蛋白(如SDE1、SDE3)通过靶向宿主免疫相关蛋白酶及自噬通路,协同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活性氧稳态,进而介导果实表型异常。本文中系统综述了CLas诱导的果实症状—品质—分子机制三联调控网络,并探讨多组学技术驱动下的致病机制解析策略,为柑橘黄龙病抗病育种与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从多角度综述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的防治研究进展,包括变温处理、抗生素、抗菌药物、免疫诱导剂、抗性栽培和营养调控,对比不同方法有利于各方优势互补,以期为未来黄龙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助力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其杂交制种需要人工去雄授粉。随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用番茄雄性不育制种成为今后发展趋势。近年来,在组学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推动下,番茄雄性不育研究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番茄雄性不育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对番茄雄性不育突变体、雄性不育基因以及雄性不育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对优异雄性不育系创制策略和评价标准及其育种应用过程中繁育策略和免去雄策略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本文为进一步今后如何深入开展番茄雄性不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番茄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风味独特,近年来番茄风味品质改良逐渐受育种家重视。现代栽培番茄品种具有高抗、高产等优点,但口感欠佳,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番茄的需求。番茄中可溶性糖、有机酸、挥发性化合物是影响番茄风味的重要组分。糖的种类、含量及比例决定番茄的甜度,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含量影响果实的酸度,果实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和浓度有助于番茄香气的产生。本文对番茄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其遗传位点、调控基因进行综述,总结番茄风味遗传改良方法,以期为培育高品质美味番茄品种提供参考。
番茄是世界范围内种植最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其果实的挥发性风味是构成品质的重要因素。番茄果实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醛类、酯类、酮类、醇类和杂环类等物质组成,其中顺式-3-己烯醛、己醛、β-紫罗兰酮、1-戊烯-3-酮、β-大马酮、2,3-甲基丁醛和反式-2-己烯醛等为重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这些物质间的互相作用决定了番茄独特的芳香风味。本文针对目前番茄挥发性物质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主要包括番茄挥发性风味的物质基础与合成途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富集与检测方法以及影响风味形成的因素,并基于研究现状对未来番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芳香型高品质番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
综述了对辣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香味特性、影响因素和5个栽培种香味物质积累特点等。鲜辣椒、干辣椒和辣椒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153种,共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54种,主要是萜类、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等物质,吡嗪类和含硫类为辣椒的特异性香味物质。C. annuum、C. frutescens和C. chinense等3个栽培种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明显多于C. pubescens,特别是酯类物质明显增多,这可能是品种驯化和培育的结果。未来将进一步明确辣椒品质特异性香味物质、鉴定相关基因、阐明与进化的关系,深度挖掘现有的特异香味种质资源,培育特殊香味的辣椒新品种。
低温弱光胁迫是中国冬季辣椒保护地栽培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辣椒在耐低温、弱光及低温弱光双重胁迫条件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辣椒在应对胁迫时的生理(生长、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和分子机制的响应,并展望了辣椒耐低温弱光双重胁迫的研究前景。
设施土壤多年种植后诱发的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共生可以帮助根系吸收有益营养元素并分解蔬菜根系连作产生的自毒物质,提高蔬菜抵御病原菌的能力,改善根区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本文在分析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成因和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连作障碍对设施蔬菜和土壤的危害及障碍因子,总结了丛枝菌根真菌缓解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的作用和机制,并针对应用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环境和植物克服自毒作用、养分吸收和抗逆性等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综述了瓜类蔬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抗性表型鉴定、遗传规律和分子标记、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枯萎病抗性相关基因、根系分泌物、维管系统和植物激素等参与枯萎病抗性的分子调控机理,并对遗传机制及分子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系统回顾总结了甜瓜基因组以及控制甜瓜植株发育、产量品质、抗病抗逆等众多重要农艺生产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分子育种技术在目前甜瓜重要性状功能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甜瓜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国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栽培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兰育种采用引种驯化和选择育种方法进行。近年来,国兰在有性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培育出一批花大、观花期长、易繁殖、适合产业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新品种。本文综述了国兰育种的历史和研究进展,展望了育种未来,为推动国兰育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植物株型和花序结构受分生组织、开花基因、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影响拟南芥、水稻、番茄等花序结构发育进程的调控网络机制,发现在边界区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是花序分生组织(inflorescence meristem,IM)和花分生组织(flower meristem,FM)正常发育的基础;IM的发育和FM的确定都需要TFL1、LFY、AP1、SOC1、AGL24、SVP、SEP4等关键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WUS-CLV和WUS-AG反馈系统通过影响干细胞的活性来确定花序结构和花朵数量;而IAA、GA和CTK等激素是调控网络中的关键环节;本文还对茄科蔬菜花序复杂性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花序形态建成等方面的研究和作物育种提供借鉴。
芳樟醇是一种重要的单萜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的花、果、叶、茎和根中。其生物合成主要在质体内通过MEP途径完成,受到转录、表观遗传及转录后等多层次的分子调控。作为植物香气的关键成分,芳樟醇在植物与传粉昆虫、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芳樟醇还参与植物对病原体和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响应。本文中综述了芳樟醇的合成路径与调控机制,系统总结了其在吸引传粉者、抗病虫害及应对非生物胁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植物适应复杂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芳樟醇在田间生态环境中的调控效应、单一对映体及衍生物的功能特异性、以及多重胁迫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园艺作物绿色农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