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9是细菌和古细菌的免疫防御系统,1987年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一段特殊的重复间隔序列,后来在20多种细菌和古细菌中发现此重复间隔序列,2002年这段特殊的序列被正式命名为CRISPR,之后人们便展开了一系列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的研究。CRISPR/Cas9技术是继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s)技术、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ranscription 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技术后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该系统具有操作设计简单,突变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陆续应用在柑橘、葡萄、香蕉、草莓、黄瓜和马铃薯等众多园艺植物中。本文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论述了各种编辑器的发展历程,包括单碱基编辑器、双碱基编辑器及引导编辑器,介绍了CRISPR/Cas9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是一种基于植物抗病毒机制开发的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反向遗传学技术。该技术不依赖植物遗传转化体系,具有周期短、操作简单高效、高通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代谢途径和抗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中综述了植物VIGS作用机理、应用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载体构建策略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苹果酸和柠檬酸是大多数成熟果实中酸度形成的主要贡献者。有机酸从细胞质进入液泡贮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度依赖大量的有机酸转运体和各种质子泵基因。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园艺作物果实中有机酸积累与有机酸转运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富氢水(hydrogen-rich water)是指在常温一个大气压下氢气(H2)饱和浓度为0.0016%的水,可作为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期研究发现,富氢水可以调节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传递,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可以有效清除活性氧,发挥抗氧化作用,进而减轻植物的逆境胁迫损伤;并且有助于果蔬和鲜切花的品质保鲜,延长采后货架期。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富氢水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缓解植物逆境胁迫损伤、延长采后货架期等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深入讨论了富氢水在园艺植物生产上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提出在未来富氢水的研究中,需结合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手段,解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氢农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综述了温度通过调控花青苷合成、降解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花青苷积累的研究进展。温度能通过影响表观遗传和蛋白修饰来调控花青苷合成,如DNA甲基化、蛋白泛素化、蛋白类泛素化和蛋白磷酸化水平等。此外,温度还能与光照和激素协同调控影响花青苷积累。本文中为深入解析温度影响植物花青苷积累提供理论参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综述了果实线粒体分离纯化的方法、线粒体制备的难点和关键点、线粒体纯度和完整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制备线粒体在果实成熟衰老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园艺植物食用部位中的苦味对其风味影响较大。本文就苦味的呈味机理、常见园艺植物中苦味物质、苦味评价及苦味代谢物筛选方法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不同应用目标的园艺植物培育及苦味物质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芽变主要是芽分生组织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在果树上经常发生,大多数的芽变为劣变,少数为优变。芽变研究一般从表型和生理指标的比较着手,后续结合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对分子机制的检测手段主要有SSR等分子标记检测、转座子的插入缺失检测、InDel突变检测、DNA甲基化检测、高通量测序检测、MITE序列检测等,比较分析芽变与对照差异位点。通过对不同果树果实色泽、成熟期、树形等主要特征变异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芽变发生性状变异机制,以期为解析果树芽变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后续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简要介绍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基本原理、分析流程及优势,重点阐述了苹果物候期、外观和内在品质、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鉴定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提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预测了前景,旨在为培育苹果突破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简述了苹果病毒检测的指示植物检测法、电子显微镜检测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核酸杂交检测技术、PCR检测技术、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技术、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高通量测序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不同检测技术取得的进展,展望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目前梨代谢组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实生育期代谢图谱差异表达分析、不同品种果实代谢物差异分析及表征、采后贮藏保鲜及加工过程代谢物动态变化和影响果实品质相关代谢产物积累因素分析等。近年来,代谢组学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数据集联合分析,建立多维数据集之间的相关性,在识别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阐明果实品质形成机制和揭示未知代谢物代谢途径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现状,代谢组学技术及多组学技术在梨果实上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多种新兴代谢组学技术以及多组学联合研究在梨果实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梨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赤霉素能够有效诱导葡萄胚珠败育,被广泛应用于葡萄的无核化生产。赤霉素诱导葡萄胚囊和花粉发育异常,造成内部生理代谢失调,该过程还受到一些植物激素合成代谢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种子发育时期赤霉素响应基因以及特异microRNA的动态调控。本文中从胚胎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层面综述了赤霉素诱导葡萄无核的形成机理,以期为进一步揭示赤霉素诱导葡萄单性结实的潜在调控机制和今后利用赤霉素进行优质无核葡萄的生产提供依据。
黄龙病菌为韧皮部杆菌,属难培养细菌,至今无法分离并进行人工继代培养,柑橘生产中尚无有效根治措施,也无可利用的抗病品种。本文中就黄龙病菌及其致病机制、柑橘抗(耐)黄龙病机制与抗病资源发掘等方面,综述柑橘黄龙病菌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基于基因编辑等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对柑橘抗病育种进程提出展望,为后续深入解析黄龙病致病机理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和基因资源信息。
草莓病毒病是制约草莓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检测和鉴定上的应用,一些新病毒相继在草莓上被发现。本文中综述了近十年来草莓上新发现的11种病毒,包括5种(黄瓜花叶病毒、菠菜潜隐病毒、番茄线虫传多面体病毒、橄榄潜伏病毒1和芸薹黄化病毒)以草莓为其新寄主和6种(草莓马铃薯叶卷病毒1、草莓病毒1、草莓病毒2、草莓病毒3、森林草莓相关病毒1和草莓病毒A)首次报道的新病毒,对这些新发现病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生产上草莓病毒病诊断、检测、病害流行预测、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番茄的心室数与畸形果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心室数越多,果实越大,越容易产生畸形果。在设施番茄冬春茬生产中常产生多心室畸形果,严重影响番茄品质和经济效益。心室由心皮发育而来,心皮数决定心室数,心皮数由花分生组织的大小决定,分生组织的分裂和分化对于番茄心室数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位点、基因、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等方面综述了影响番茄心室数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旨在为番茄高效栽培和优质育种提供参考。
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侵染造成的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土传性病害。本文综述了辣椒抗疫病特性的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各方面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且对辣椒抗疫病特性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辣椒抗疫病机制机理的研究及辣椒抗疫病育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主要概述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来源、分类以及作用机制,总结归纳了 CRISPR/Cas9技术在瓜类作物基因功能鉴定和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在瓜类作物中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难点和解决方法,以期为基因编辑技术在瓜类作物中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大多数被子植物花瓣近轴面的锥形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影响花瓣的光吸收、光反射和疏水性使花拥有并保持对授粉昆虫的吸引力,还可以通过为授粉昆虫与花的接触提供“扶手”而提高授粉率。由于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独特的形态,花瓣锥形表皮细胞被用作模式系统进行细胞形态建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本文中对花瓣锥形表皮细胞形态表型的分析方法进行说明,阐述MYB转录因子、TCP转录因子、锌指转录因子、生长素、周质微管的定向排列等在花瓣锥形表皮细胞形态建成中的作用和可能的调控机制,以期为园艺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燕栗4号’是通过实生选种途径培育而成的板栗新品种,树姿半直立,刺苞尖顶椭球形,坚果单粒质量8.52 g,含可溶性糖18.5%,淀粉51.5%,蛋白质5.05%,品质优良,果肉口感细糯,风味香甜。9月下旬成熟,平均产量3 100 kg · hm-2。适宜中国北方板栗栽培区种植。
‘陇椒13号’是以自交系1474为母本,自交系1439为父本配制的辣椒一代杂种。果实羊角形、长28 cm、宽3.1 cm、肉厚0.27 cm,平均单果质量66 g,果色绿,果面皱、味辣,果实商品性好,品质优良,耐低温弱光,抗病毒病,中抗疫病,丰产性好,在北方日光温室种植产量为75 000 kg · hm-2左右。适宜于北方地区及气候类型相似地区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露地种植。
欧洲丁香新品种‘宇攀’是从欧洲丁香品种‘Downfield’与‘Clarence Dvan Zandt’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重瓣,小花密度高、裂片浅紫色(RHS,Purple group N75B),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花期晚,在北京平原地区4月20日进入始花期,5月1—5日进入末花期。该品种适应性强,耐旱、抗寒、较耐水淹,宜在华北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栽植。
捧心兰‘红林舞’是以‘红宝石’(Lycaste‘Red Jewel’)为母本,芳香薄叶兰(L. aromatica)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其花色深紫红(RHS 59B),色调均匀,花形圆整,小巧,平均单株花1 ~ 5朵,花梗长8 ~ 13 cm,花径4.5 ~ 5.5 cm。花期为12月底至翌年2月中,适宜中国北方温室和南方露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