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个柑橘品种中克隆角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QS)基因,分析其序列和表达特性,通过遗传转化研究该基因在柑橘类柠檬苦素生物合成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除了‘融安金柑’和‘小果罗浮’外,SQ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18个品种的氨基酸序列保守性为97.1% ~ 100%,‘小果罗浮’‘融安金柑’和‘4号宜昌橙’等品种在CDS区第14位碱基发生G/C非同义突变。系统进化树显示,‘小果罗浮’‘融安金柑’和‘4号宜昌橙’的SQS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qRT-PCR结果表明,柑橘SQS基因在花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成熟茎中其次,幼嫩茎、根和叶片中再次,幼果中最低。‘琯溪蜜柚’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SQS基因表达水平与类柠檬苦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株SQS基因干扰的‘锦橙’株系(SiN-1 ~ SiN-4)叶片中的SQS基因表达水平为对照的61.00% ~ 79.00%;柠檬苦素含量为对照的35.83% ~ 81.56%;SiN-1和SiN-2叶片中的诺米林含量分别为对照的80.11%和94.94%,而SiN-3和SiN-4中的诺米林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76%和35.30%。SQS基因干扰植株中控制三萜类和甾醇类生物合成的氧化鲨烯环化酶(oxidosqualene cyclase,OSC)基因出现差异性调控,大多数OSC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以上结果表明,SQS是控制类柠檬苦素、三萜类和植物甾醇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能显著影响类柠檬苦素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以龙须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tortuosa)一年生枝条的扭曲枝段和直立枝段为试验材料,采用木材切片法和木材离析技术,观察比较枝条形态、解剖结构特点及导管分子特征。扭曲枝段和直立枝段解剖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异常次生结构的数量、形态和分布上。与直立枝段相比较,扭曲枝段附加维管束数量较多,出现3个附加维管束相毗邻,相对集中于枝条内弯处;木间韧皮部的数量与直立枝段相差不多,其末端膨大,与直立枝段的略带弯曲的椭圆柱状不同,相对集中分布于枝条外弯处;髓维管束数量略微减少。从细胞水平看,扭曲枝段内弯处和外弯处导管分子均属于网纹导管、单穿孔,具有多种形态。其中,内弯处两端有尾和两端倾斜的导管分子数分别比其外弯处少28.0%和20.2%,两端无尾、一端倾斜和两端水平的导管分子数分别多17.9%、375.0%和200.0%,一端有尾导管分子数相同,导管分子端壁倾角比外弯处大10.1%,导管分子长度比外弯处的短16.4%,直径比外弯处的小18.6%。提出 “异常结构—空间差异—相互协调”的假说。龙须枣的曲枝性可能是由附加维管束、木间韧皮部和髓维管束等3种异常次生结构的数量、机械拉力、同化产物的输导和利用在空间上的差异和相互协调所造成的枝条不同位置的生长速率和受力不均衡的结果。
为研究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1-like(SKP1-like)在龙眼中的分子特性以及其在体胚发生早期的表达模式,基于模式植物拟南芥SKP1-like的氨基酸序列,在龙眼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SKP1-like成员的鉴定。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特征、染色体定位、共线性与选择压力、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蛋白结构、蛋白互作网络、启动子顺式元件进行分析,并结合龙眼转录组数据分析其在体胚发生早期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龙眼SKP1-like家族基因共有14个成员,分别将其命名为DlSKP1-1 ~ DlSKP1-14。龙眼SKP1-like(DlSKP1)家族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分子量以及等电点分别为75 ~ 399 aa、8.29 ~ 45.34 kD、4.44 ~ 5.76,均不含信号肽,可能主要定位于叶绿体中。DlSKP1家族存在1对串联重复基因以及4对片段重复基因。蛋白互作结果提示,DlSKP1家族成员可能与多种蛋白(尤其F-Box家族蛋白)存在互作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结果表明,DlSKP1家族成员启动子含有较多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与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响应元件。此外,DlSKP1成员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存在5种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3个成员(DlSKP1-6、DlSKP1-8、DlSKP1-13)在各阶段的表达量较其他成员较高。研究结果显示,DlSKP1家族成员可能与F-Box蛋白存在互作作用,并且可能参与ABA、MeJA的调控过程,还可能在龙眼体胚的形态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比较了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不同发育阶段花果的低温响应机制。以花蕾、完全开放的花和花后2周左右的幼果为试验材料,-3 ℃低温处理12 h,以未经低温处理样品为对照,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温胁迫导致细胞膜破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总体上抗低温能力为花蕾 > 花 > 幼果。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6 98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对这些基因进行通路注释分析,发现大量与低温胁迫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糖酵解/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磷酸肌醇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中的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途径,酯类代谢中的甘油磷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和甘油酯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中的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以及能量代谢中的硫代谢途径在3个花果发育时期低温与对照的比较组中显著富集,说明这几个途径都是枇杷花果响应低温胁迫的重要代谢途径。“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在前两个时期比较组中富集水平较高,氨基酸代谢相关途径在幼果比较组中富集更多。另外,从低温处理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到了53个AP2-EREBP基因,14个WRKY基因和15个NAC基因,并对其中12个低温响应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进行了qRT-PCR表达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
结合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法对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生长素合成通路色氨酸转氨酶TAA1(Tryptophan aminotransferase of Arabidopsis 1)进化过程中保守的氨基酸位点T111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草莓FveTAA1在果实膨大及果实成熟阶段均上调表达,暗示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FveTAA1蛋白的第111位苏氨酸(T111)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推测该位点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发现,该位点突变成模拟非磷酸化状态的丙氨酸T111A及模拟磷酸化状态的天冬氨酸T111D,其蛋白均丧失色氨酸转氨酶活性,因此推断该位点对其酶活性至关重要。通过遗传学方法发现,FveTAA1WT能够回补拟南芥TAA1/TAR突变体的遗传表型,而FveTAA1T111A与 FveTAA1T111D均无法回补,进一步证明了FveTAA1 T111氨基酸位点在体内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证明了生长素合成途径在进化上存在保守的调控机制,也为研究生长素合成在草莓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解大蒜生物钟相关基因REVEILLEs(RVEs)的序列特征及其在渗透胁迫下的功能,从大蒜中克隆得到AsRVE1和AsRVE2基因,并对其在盐胁迫和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表明,AsRVE1和AsRVE2分别含有1 050和9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9和324个氨基酸。在进化关系上,大蒜AsRVE和AsRVE2与玉米ZmRVE2和凤梨AcRVE2的较近。不同植物RVE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但N端保守结构域序列一致性较高。AsRVE1和AsRVE2均能响应昼夜节律的变化,在大蒜不同组织中均能表达,在不同组织间AsRVE1的表达差异不大,AsRVE2在根中表达相对较高。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在不同组织内均诱导了AsRVE1和AsRVE2的表达。结果表明,AsRVE1和AsRVE2可能参与了大蒜植株抵御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过程,可进一步鉴定其生物学功能。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表型性状综合评价方法,对华南地区110份樱桃番茄的26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0份樱桃番茄种质的变异程度高,类型多样,且遗传多样性丰富。2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3 ~ 2.04,其中葡萄糖/可溶性总糖这一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04)。1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31.41%,其中番茄红素含量这一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80.4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10份种质资源可划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遗传改良潜力大,第Ⅲ类可主要作为口感型樱桃番茄的育种材料,第Ⅴ类可主要作为功能型樱桃番茄的育种材料。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前9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512%,第一、三主成分主要反映植株的果实品质,第二、四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的外观品质,第五、六主成分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各种质的综合得分范围为-1.548 ~ 1.460,5份得分高的种质ct092、ct028、ct018、ct090和ct017可作为核心育种资源加以利用。
以10个不同基因型黄瓜(Cucumis sativus L.)子叶节外植体为材料,研究外植体内源激素水平、诱导分化阶段不同外源激素及配比对外植体分化率、不定芽数量和形态的影响,揭示影响不同基因型黄瓜离体再生活力的关键激素因素,并进一步优化黄瓜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培养基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时,10个材料的分化率差异显著,内源CTK水平与分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44(培养0 d)和0.6110(培养14 d)。MS培养基添加外源1.5 mg · L-16-BA后,不同基因型的分化率从5.95% ~ 20.45%提高到了42.39% ~ 80.43%。不定芽形态观察发现:外植体再生过程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定芽:Ⅰ型芽为正常芽,叶片舒展,茎秆明显;Ⅱ型芽为畸形芽,有叶片形态,但无明显的茎秆结构。不同基因型材料分化形成Ⅰ型和Ⅱ型不定芽的比例差异显著,Ⅰ型/Ⅱ型不定芽比值高的基因型最终再生苗率显著高于比值低的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材料中产生Ⅰ型/Ⅱ型外植体比例与其IAA/ABA比值的相关性最高(R2= 0.4214),Ⅰ型/Ⅱ型不定芽比值与再生苗率呈显著正相关(R2= 0.5623)。对Ⅰ型/Ⅱ型外植体比值低(0.52和0.46)、不定芽比值低且再生苗率较低的基因型C5和C6,通过添加不同比例外源NAA和ABA进行诱导,发现C5和C6均在NAA/ABA比值为0.01/0.1时Ⅰ型/Ⅱ型外植体比例(1.65和1.15)、不定芽比值(1.81和1.17)和再生苗率(48.57%和53.33%)均得到显著提高。
为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 Lindl.)应对温度胁迫的响应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热激蛋白HSP70家族基因进行鉴定。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它们的组织表达特性,以及在高温(42 ℃)和低温(4 ℃)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从其基因组中鉴定出10个家族成员,其编码的氨基酸数在628 ~ 702之间,分子量在69.65 ~ 75.15 kD,理论等电点在5.12 ~ 6.18之间。进化树分析可将这10个蛋白分为4个亚族,且每个亚族蛋白的保守基元相似。基因结构分析表明,HSP70的内含子数量为1 ~ 7不等。HSP70在铁皮石斛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合蕊柱中最高。低温处理铁皮石斛组培苗后,DcHSP70-1和DcHSP70-7呈上调表达,推测其响应低温胁迫;高温胁迫下,DcHSP70-2、DcHSP70-3、DcHSP70-5和DcHSP70-7的表达量上调比较明显,推测它们在响应高温胁迫中起主要作用。
通过ISSR和rDNA-ITS 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河北省17个类群的野生铁线莲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鉴定。利用UPGMA法对ISSR扩增的条带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用PCR法扩增ITS,通过Clustal X,MEGA等软件比较和分析ITS的序列特征,最后对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ISSR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4条,多态性百分比为100%,等位基因数(Na)为2.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069,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196,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75。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66处,17种野生铁线莲被分为5类;铁线莲的17个铁线莲样本ITS序列长度为543 ~ 561 bp,含变异位点87个,信息位点37个,特异性鉴别位点50个。其中,长瓣铁线莲与半钟铁线莲、太行铁线莲与狭裂太行铁线莲遗传距离为0,槭叶铁线莲与其他种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以拟南芥WRKY蛋白序列及保守结构域种子文件(PF03106)检索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基因组数据库,共鉴定出香石竹WRKY家族基因DcaWRKY 53个,分别编码161 ~ 747个氨基酸,蛋白质平均分子量在18.27 ~ 82.58 kD之间,等电点在5.07 ~ 10.25之间,内含子数1 ~ 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DcaWRKY可分为3组,其中groupⅡ又可进一步分为5个亚组。DcaWRKY结构域具有高度保守性,皆为WRKYGQK七肽结构域,偶有变型。DcaWRKY20的N端WRKYGQK七肽结构域出现缺失,形成了WRK的缺失变型;DcaWRKY39的C端WRKYGQK七肽结构域中的K突变成了N,形成了WRNYGQK七肽结构域;DcaWRKY48为WRKYGKK七肽结构域。DcaWRKY蛋白序列中至少存在10个保守基序,同源关系较近的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DcaWRKY启动子区含有大量与光信号、植物激素、胁迫和分生组织等相关的功能域。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20个DcaWRKY在不定根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地上调或下调,推测其可能在香石竹插穗不定根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caWRKY11、DcaWRKY13、DcaWRKY15、DcaWRKY22、DcaWRKY23、DcaWRKY31及DcaWRKY39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结果基本一致,且在香石竹不定根生长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此外,DcaWRKY在生长素处理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性,说明DcaWRKY对生长素不敏感。
以枣易裂果品种‘李府贡枣’和抗裂果品种‘皖枣3号’脆熟期果实为试材,分析了灌水后枣果果肩、赤道和果顶各部位硬度、果皮显微结构和细胞扩张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灌水30 h后‘李府贡枣’果肩裂开,‘皖枣3号’果实各部位硬度都大于‘李府贡枣’,‘李府贡枣’赤道和果顶硬度大于果肩;‘皖枣3号’果实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度和规律性优于‘李府贡枣’,‘李府贡枣’赤道和果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度和规律性优于果肩,赤道和果顶部位果皮厚度大于果肩,但灌水后增幅小于果肩;‘皖枣3号’果肩果皮中扩张蛋白EXPA类基因ZjEXPA4、ZjEXPA5-like、ZjEXPA6、ZjEXPA14和ZjEXPA17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李府贡枣’。
杨梅避雨栽培不仅能有效避开雨水的危害,而且不同颜色避雨膜形成的不同光质环境对果实发育与品质形成也有较大影响。采用5种颜色(红、黄、绿、紫、白)避雨膜在“梅雨”临近前进行遮雨,监测果实转白期、转色期、成熟中期以及成熟后期的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可溶性糖、滴定酸、总酚、花色苷含量以及糖酸比)。结果表明:不同颜色避雨膜的透光率和光质成分均有明显差异:黄膜和红膜透光率分别为对照的66.21%和20.02%;黄膜增加了红光/蓝光的比值(为对照的4倍),红光/红外光的比值与对照接近;红膜大幅增加了红光/蓝光的比值(为对照的20倍),且红光/红外光的比值与对照接近;绿膜的透光率为46.8%,红光/蓝光和红光/红外光比值分别为对照的72%和60%;紫膜的透光率最低,仅为对照的7.74%,且红光/红外光的比值降低至对照的40%,为所有膜中最低。避雨栽培对果实影响主要表现为减缓果实成熟进程,紫膜和绿膜果实的转色期比对照迟2 d左右,在成熟中期和后期差距逐步缩小,而黄膜和红膜果实的延迟效应并不明显。果实成熟后期避雨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和花色苷含量较对照有明显差异,黄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和花色苷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2.05%和12.21%;红膜处理与对照较接近;紫膜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减少11.14%。说明果实成熟过程和品质与避雨膜透光率及光质成分密切相关。
为探究日光温室黄瓜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的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品种、栽培方式、水肥管理、植株管理、环境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均一致的管理模式,在同一个日光温室获得了黄瓜2 ~ 26茬的连作土壤,并研究其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连作茬次的增加,土壤中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以及交换性钙占全钙的百分比整体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与第2茬相比,第26茬分别降低了8.5%、25.8%和53.2%;而土壤全钙则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与第2茬相比,第26茬升高了95.9%,土壤全镁和交换性镁占全镁的百分比与第2茬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富集,与第2茬相比,第26茬分别增加了33.9%、87.3%和221.7%;土壤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随着连作茬次的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且第26茬与第2茬无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各中量和微量元素的综合水平在2 ~ 8茬逐渐增加,而后出现每6个茬次为1个周期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花香挥发性苯/苯丙素类化合物(floral volatile benzenoids/phenylpropanoids,FVBP)是植物花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成分中仅次于萜烯类的第二大类,是植物与环境及其他生物间的信息传递载体,具有吸引传粉昆虫,防御病原体、寄生虫侵害以及作为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免疫信号等作用。本文对观赏花卉中FVBP的生物合成与释放、功能和调控机制、相关酶和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论述了木本观赏植物远缘杂交障碍的机理,概述了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远缘杂交障碍克服途径以及杂交后代的鉴定等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木本观赏植物远缘杂交育种应着重于生殖隔离分子机制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多种途径克服受精前与受精后障碍,创制新资源的观点。此外,充分挖掘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仍是培育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YR中甘21’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87-534为母本,自交系YR01-20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春甘蓝一代杂种。叶球圆球形,绿色,单球质量约1.0 kg;叶球质地脆嫩,口感好,商品性佳;适应性强,高抗枯萎病,耐未熟抽薹。华北地区春季露地栽培,从定植到收获约52 d。
厚皮网纹甜瓜‘江淮蜜7号’是以X-25为母本,H-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晚熟新品种。生长势强,易坐果,第8 ~ 10节坐果为佳,果实椭圆形,成熟果灰绿色覆密网纹,果肉橙红色,肉厚3.0 cm,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 17%,平均单果质量2 kg。全生育期112 d,果实发育期38 d左右。产量40 260 ~ 45 000 kg · hm-2。耐热性较强,中抗白粉病和霜霉病。适宜在中东部地区春秋两季设施栽培。
芙蓉葵新品种‘滨海紫’是由实生种子系统选育而来。多年生高大草本花卉,茎丛生状,总状花序,花蕾暗紫红色(RHS N79A),花深紫红色(RHS 61A),果实蒴果,较小。适应性好,耐盐碱,耐涝,观赏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