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jpg|#|苹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2.jpg|#|甘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3.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4.jpg|#|灵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5.jpg|#|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6.jpg|#|黄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7.jpg|#|蝴蝶兰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8.jpg|#|樱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9.jpg|#|观赏荷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0.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1.jpg|#|月季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2.jpg|#|菊花

用户登录

主办单位更多>

协办单位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4卷, 第8期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 桃PpSnRK1β1和PpSnRK1β2在番茄中超表达对光合碳代谢的影响
    • 王贵芳1,彭福田2,*,于 雯2,赵永飞2,罗静静2,肖元松2,陈晓璐2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29-143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905
    • 摘要 ( 519 ) HTML ( 1003 ) PDF (1058KB) ( 1003 )   
    • 从毛桃[Prunus persicaLinn.Batsch.]叶片中克隆了PpSnRK1蛋白激酶β亚基编码基因PpSnRK1β1PpSnRK1β2,其cDNA全长分别为720 bp867 bpqRT-PCR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pSnRK1β1在‘鲁星’桃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PpSnRK1β2在其果实中表达量最高,两者在其花中的表达量均较低。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番茄,获得超表达PpSnRK1β1的番茄株系T21T23和超表达PpSnRK1β2的株系T91T92。研究发现,与野生型(WT)相比,超表达株系T23T91叶片的SnRK1蛋白激酶活性分别增加9.84%53.32%T91叶片净光合速率比WT提高17.0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WT增加34.00%T91T92叶片淀粉含量分别约是WT2倍。T23T91T92果实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WT下降19.21%38.49%39.76%。因此说明PpSnRK1β1PpSnRK1β2参与了光合作用过程,调控碳代谢及次生代谢过程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富士’苹果园土壤养分与果实矿质元素关系的多变量分析
    • 张 强,李民吉,周贝贝,李兴亮,张军科,魏钦平*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39-1449.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787
    • 摘要 ( 317 ) HTML ( 874 ) PDF (665KB) ( 874 )   
    • 探讨中国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区土壤养分对‘富士’苹果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为两大苹果产区提高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果园合理施肥等提供理论依据。2010—2011年分别在中国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区各选择22个县,每县3个果园,共计132个乔砧‘富士’苹果园,对每个果园的土壤养分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比较两大产区土壤养分、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筛选不同产区影响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线性规划求解优质果实矿质营养丰富的土壤养分含量优化方案。结果表明:环渤海湾产区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钙、铁和锌含量极显著高于黄土高原产区,而土壤pH和有效钾含量显著低于黄土高原产区;环渤海湾产区‘富士’果实氮、磷含量显著高于黄土高原区,而钙、铁和锌含量则显著低于黄土高原产区。黄土高原产区土壤有效铁、环渤海湾产区土壤有效硼含量分别与果实中的铁、硼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环渤海湾产区影响果实钙含量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的大小顺序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铁和有效钾,土壤有效锌对果实钙有最大的正效应系数,而土壤有效硼和全氮负效应系数较大;黄土高原产区对果实钙含量影响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的大小顺序为土壤有效磷、有效锌、有机质、有效铁和有效钾,土壤有效锌、铁对果实钙含量有较大的正效应系数。线性规划求解出两大苹果产区果实矿质元素含量丰富的土壤养分优化方案。环渤海湾苹果产区增加果实钙含量的主要土壤养分管理措施为降低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提高土壤有效钾、铁、锌含量,维持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17.7 g ? kg-1以上);黄土高原产区则为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锌含量,降低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保持适宜的土壤有效磷、钾含量。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巨峰’葡萄盛花后弱光胁迫对叶片光合生理及光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张诚君,王 磊,段书延,宋士任,马 超,赵丽萍,张才喜,王世平,许文平*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50-146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698
    • 摘要 ( 541 ) HTML ( 1010 ) PDF (784KB) ( 1010 )   
    • 为了探明弱光胁迫对葡萄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以4年生‘巨峰’葡萄为材料,在盛花后进行20 d 70%遮光作为弱光处理,然后恢复至未遮光植株(对照)水平,测定果实品质和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叶片糖含量及组分、光合酶基因及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等。结果发现,弱光处理导致成熟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升高,果皮花色苷含量减少,果实纵径降低。随着弱光时间延长,叶片叶绿素b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下降,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降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Rubisco大、小亚基,PRKaseSPS1-2SPS3等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光照恢复至对照水平10 d后,光合速率、光化学效率及可溶性糖含量略有上升,光合酶基因表达得到部分恢复;恢复光照50 d后,叶绿素a/b、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部分光合酶基因和SPS表达等基本与对照水平一致,仅Rubisco大亚基1RbcL1)表达仍低于对照。说明长时间弱光处理对葡萄叶片光合中心的损伤短期内不可逆,部分光合酶和蔗糖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光合产物合成与积累减少,进而导致了葡萄果实变小,品质降低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欧洲葡萄中CIPK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闫朝辉,李桂荣,扈岩松,周瑞金,扈惠灵,苗卫东,朱自果*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63-147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778
    • 摘要 ( 372 ) HTML ( 1163 ) PDF (3984KB) ( 1163 )   
    • 以欧洲葡萄‘佳丽酿’(Carinena)为材料,利用RT-PCR方法获得两个CIPK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为VvCIPK13和VvCIPK14。VvCIPK13全长为1 501 bp,包括一个1 395 bp的ORF,编码465个氨基酸;VvCIPK14全长为1 616 bp,包括一个1 404 bp的ORF,编码46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两个蛋白均含有两个保守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和NAF结构域,两个结构域之间有连接域,但VvCIPK13和VvCIPK14的同源性较低,仅有40.3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VvCIPK13和VvCIPK14在葡萄不同组织、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VvCIPK13和VvCIPK14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均在卷须中高表达;VvCIPK13对6-BA诱导有响应,而VvCIPK14对6-BA、ABA、IAA、SA、MeJA和GA3等诱导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VvCIPK13和VvCIPK14均响应高盐和干旱,但不响应低温,其中VvCIPK14的响应最为强烈。推测VvCIPK13和VvCIPK14在葡萄的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查耳酮异构酶在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 王慧玲1,3,*,王 伟2,*,闫爱玲1,3,孙 磊1,4,张国军1,王晓玥1,徐海英1,**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77-1485.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043
    • 摘要 ( 354 ) HTML ( 1011 ) PDF (7941KB) ( 1011 )   
    • 以‘赤霞珠’葡萄果实为材料,利用制备好的葡萄查耳酮异构酶(CHI;EC 5.5.1.6)CHI多克隆抗体,采用RT-PCR、蛋白质印记杂交和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CHI基因、蛋白表达及亚细胞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HI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随着果实发育有着明显的变化,在果实发育早期和转色期表达量较高,同果实中总类黄酮含量的积累变化一致;胶体金免疫定位显示在果实发育早期CHI主要分布于葡萄果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在液泡及质体中也有少量分布;在转色期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质体和细胞核中,其数量明显增多。在成熟果实中,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少量存在于质体和液泡中。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EST-SSR标记与果实品质性状的贵州野生刺梨核心种质构建
    • 鲁 敏1,鄢秀芹1,白 静1,张怀山1,王道平2,安华明1,*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86-1495.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792
    • 摘要 ( 327 ) HTML ( 848 ) PDF (967KB) ( 848 )   
    • 采用10EST-SSR引物和9个果实品质性状指标对收集的220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EST-SSR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27条,多态百分率为76.67%9个品质性状中平均单果质量、可滴定酸、固酸比、维生素C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异系数达到20%以上;说明该220份贵州野生刺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分布范围较广,适于进行核心种质的构建研究。进一步9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6级分类,并处理为9个品质标记共产生54条多态带,EST-SSR标记一起,采用Nei’s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同时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进行核心种质构建,以表型保留比例、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变异系数变化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s信息指数等对核心种质进行评价,并利用主坐标分析法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构建的32份核心种质在分子水平,表型水平及地区分布上都能够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莴苣叶裂性状的遗传定位
    • 袁焕然,潘江鹏,陈炯炯*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496-150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373
    • 摘要 ( 620 ) HTML ( 1161 ) PDF (912KB) ( 1161 )   
    • 以叶片全缘(entire)莴苣PI491070和叶裂(lobed)莴苣PI536760为亲本构建F2代分离群体,F2代性状分离调查结果显示叶裂性状为单基因显性性状。利用BSR-seq方法对莴苣叶裂性状进行快速遗传定位,将控制叶裂性状的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的60 ~ 140 Mb之间。通过1 159株F2群体的隐性单株进行分析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在116.24 ~ 118.15 Mb之间,物理距离大约为1.91 Mb。该区域包括24个候选基因,其中基因LG3316063编码锌指蛋白,在两亲本中有1个碱基的差异并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从莴苣资源库中随机挑选5种叶裂植株检测该基因差异SNP位点都为G,7种无叶裂植株该基因SNP都为T,推测该基因可能是控制叶裂形成的候选基因。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壳聚糖对番茄穴盘苗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改良作用
    • 董春娟,李 亮,王玲玲,尚庆茂*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05-151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155
    • 摘要 ( 314 ) HTML ( 1106 ) PDF (2886KB) ( 1106 )   
    • 以草炭、蛭石、珍珠岩混合物料为基质,并添加壳聚糖,进行番茄穴盘育苗试验,测定幼苗生长发育参数,并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穴盘苗根际细菌的种群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壳聚糖对基质pH值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生长后期基质EC值。番茄穴盘苗根际细菌优势菌群包括丛毛单胞菌科食酸菌属(8.92%)、丰祐菌科丰佑菌属(5.03%)以及草酸杆菌科Massilia属(2.43%)等。基质添加壳聚糖显著促进番茄穴盘苗的生长。壳聚糖引起根际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主要包括丛毛单胞菌科Pelomonas属(13.52%)、假单胞菌科纤维弧菌属(8.21%)、根瘤菌科根瘤菌属(2.91%)和亚硝化单胞菌科亚硝化螺菌属(1.04%)等,这些优势细菌多具有植物促生潜力。添加壳聚糖对根际细菌具有定向调控作用,可以显著改善番茄穴盘苗根际基质的细菌群落结构。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桂花不同品种开花过程中香气活性物质的变化
    • 邹晶晶2,*,蔡 璇1,*,曾祥玲2,郑日如1,**,王彩云1,**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17-153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050
    • 摘要 ( 663 ) HTML ( 1845 ) PDF (5029KB) ( 1845 )   
    • 以12个桂花品种盛花期的花瓣为材料,用气质联用法检测到59种挥发物,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萜烯类化合物。选择相对含量均高于0.05%的21种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12个桂花品种可分成3类,花色为黄色或金黄色的金桂和四季桂(6个品种)为一类,花色为白色或浅黄色的银桂(3个品种)为一类,花色为橙色或红色的丹桂(3个品种)为一类。黄色桂花中以‘柳叶金桂’香气活性物质贡献率最高,达56.75%;白色桂花中以‘厚瓣银桂’贡献率最高,达51.91%;橙色桂花中以‘镉橙丹桂’贡献率最高,达58.88%。以此3个品种为代表材料,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测定了其开放过程中香气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铃梗期都以释放具有罗兰香/木香/果香型的物质为主。初花期到盛花期,橙色花的‘镉橙丹桂’以释放花香型物质为主,白黄色花的‘厚瓣银桂’以释放香草香型物质为主,黄色花的‘柳叶金桂’以释放紫罗兰香/木香/果香型物质为主;到了末花期,‘镉橙丹桂’与‘柳叶金桂’中都是青草香/清新香型的物质占主导地位,而‘厚瓣银桂’中依然是香草香型物质居多,这可能是银桂香气更持久的原因。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中国槭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 林 立1,2,林乐静2,祝志勇2,丁雨龙1,蒯本科1,*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35-1547. DOI:0.16420/j.issn.0513-353x.2016-0912
    • 摘要 ( 484 ) HTML ( 1142 ) PDF (906KB) ( 1142 )   
    • 槭属(Acer Linn.)是槭树科(Aceraceae)中物种形态高度分化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系统发育、属下分类系统以及部分种的系统位置仍未明确。测定了槭属11个组47种植物53份样品的nrDNA ITS和cpDNA序列(matk、rbcL、trnH-psbA和trnL-trnF),并从GenBank下载9个组14个种的35条序列,构建了中国分布槭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对槭属组下分类系统以及部分争议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前人将鸡爪槭组、小果槭组和全缘叶槭组中的羽脉槭系合并为一个组是合理的;(2)中国槭属有3条进化支系,其中鸡爪槭组、尖齿槭组、穗状槭组、蔹叶槭组和梣叶槭组处于一条进化支系,槭组、茶条槭组、扁果槭组、全缘叶槭组、三小叶槭组和五小叶槭组处于第2条进化支系,桐状槭组、大花槭组和坚果槭组处于第3条进化支系;(3)槭属的性别分化、花序类型、花序着生方式、单复叶类型以及单叶的分裂数可以作为槭属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形态指标;(4)通过ITS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关系,滇藏槭与传统形态分类不相符合;(5)支持将橄榄槭修订为秀丽槭,而锐齿槭、羊角槭、多果槭和昌化槭等的系统位置仍需进一步探讨。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 高锌胁迫对八棱海棠幼苗锌积累、分配与9个MTP基因表达的影响
    • 胡 亚,王延秀*,朱燕芳,郭爱霞,贾旭梅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48-155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045
    • 摘要 ( 538 ) HTML ( 763 ) PDF (764KB) ( 763 )   
    • 为了研究高锌(Zn)胁迫下苹果砧木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Zn积累、分配及分子响应机制,以其8叶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进行不同浓度(4、25、50、100 μmol ? L-1)Zn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过量Zn胁迫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及Zn的积累与分配,随着Zn处理浓度的升高,八棱海棠幼苗根系中Zn含量显著高于茎和叶;富集系数(BAF)的增大和转运系数(TF)的减小都说明Zn在根系中大量积累,以减轻对地上部的伤害。根据对9个MT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相关性分析,认为在高Zn胁迫下MTP基因的表达与植株内Zn含量有密切联系。MTP1在茎、叶中显著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MTPC2-like的相对表达量在4 μmol ? L-1 Zn处理下与根、茎、叶的Zn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在较高浓度Zn胁迫下相关性减弱,这说明MTP基因的表达具有浓度效应。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苹果种质资源枝干轮纹病抗性评价
    • 侯 珲1,2,*,张恒涛2,*,周增强2,**,王 丽2,阎振立2,王生荣1,**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59-156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286
    • 摘要 ( 255 ) HTML ( 800 ) PDF (1365KB) ( 800 )   
    • 将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法与利用苹果轮纹病菌ZZ26人工接种枝条鉴定法相结合,对189份栽培种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苹果轮纹病综合抗性鉴定,并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对其进行抗病类型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苹果种质资源抗病性表现存在差异,但参试种质中未发现免疫种质。通过人工接种,18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抗病类型可分为:高抗(16个);中抗(75个);中感(81个);高感(17个)。通过田间调查,2012年得到抗病类型3种,即高抗(144个);中抗(44个);中感(1个)。2013年同样是3个抗病类型:高抗(14个);中抗(162个);中感(13个)。两年调查均无高感品种。2017年再次调查,结果显示田间调查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有随种植年限增加一致率逐渐提高的趋势,2012年为13.23%,2013年为38.62%,2017年则超过一半,达到57.14%。经过综合抗性筛选,最终得到表现一致性较好的高抗种质2份:北之幸和秦冠。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富士苹果果实膨大期肥料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的研究
    • 王 芬,田 歌,于 波,何 流,刘晓霞,葛顺峰*,姜远茂*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69-157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126
    • 摘要 ( 230 ) HTML ( 810 ) PDF (722KB) ( 810 )   
    •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50、100、150、200、250 kg ? hm-2)对富士苹果膨大期肥料氮吸收利用、土壤残留和土壤氮素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水平低于100 kg ? hm-2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果实单果质量及产量均显著提高,但当施氮水平高于100 kg ? hm-2时,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肥料氮利用率逐渐下降,且树体吸收的氮来自土壤氮的比例逐渐降低,来自肥料氮的比例逐渐升高;果实膨大期结束时(施氮2个月后),肥料氮的5.98% ~ 13.78%被树体吸收,27.26% ~ 37.38%残留在0 ~ 60 cm土体中,48.84% ~ 66.76%通过其他途径损失。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树体吸收的肥料氮量和土壤残留氮量逐渐增加,但肥料氮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却不断降低,同时损失量和损失率不断增加。随施氮水平的提高,0 ~ 60 cm土体无机氮(硝态氮 + 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且残留在土壤剖面中的无机氮主要分布在表土层(0 ~ 20 cm)。不施氮和低氮水平(施氮50 kg ? hm-2)土壤无机氮积累量为负积累,当施氮水平高于100 kg ? hm-2时,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均呈正积累。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氮素总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表明供氮不足会造成土壤氮肥力的下降,过量施氮则会加剧土壤氮素累积,增加氮素污染风险。拟合分析发现,在试验施肥水平土壤氮素总平衡与施氮水平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 = 0.2912x–22.481(R2 = 0.986),当施氮水平为77.20 kg ? hm-2时,土壤氮素达到平衡。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的TGB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崔甜甜 王艳娇 李中安 周常勇 宋 震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79-158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165
    • 摘要 ( 427 ) HTML ( 1386 ) PDF (1975KB) ( 1386 )   
    • 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ORF2、ORF3和ORF4组成了三基因连锁结构(triple gene block,TGB)。以感染CYVCV的尤力克柠檬[Citrus limon(L.)Burm. f.]植株的总RNA为模板,扩增和克隆了CYVCV的TGB基因,并开展了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特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通过In-Fusion?技术构建了TGB各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洋葱表皮细胞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YVCV-TGB具有与Potexvirus属病毒TGB相似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特性,可能参与病毒在寄主中的运动且需要外壳蛋白的参与。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GBp1定位于细胞壁(膜)上,TGBp2和TGBp3主要定位于细胞壁(膜),少量呈星点状定位于细胞内。研究结果为揭示CYVCV在寄主中的运动机理奠定了基础。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越橘镰孢果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初步筛选
    • 王春伟,王 燕*,张曦倩,张作刚,王美琴,王建明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89-1598 .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017
    • 摘要 ( 325 ) HTML ( 950 ) PDF (745KB) ( 950 )   
    • 对新发现的越橘镰孢果腐病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O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 ℃,产孢最适温度为21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尿素;pH 5 ~ 6适宜菌丝生长,pH 6产孢最佳;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51 ℃(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7 ℃(10 min)。病菌生长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最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21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咯菌腈、丙环 ? 嘧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 < 0.5000 mg ? L-1。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越橘镰孢菌果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防效较好,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番茄栽培基质中菊芋发酵秸秆的适宜配比研究
    • 季延海1,3,赵孟良2,武占会1,3,梁 浩1,3,刘明池1,2,*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599-160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7-0238
    • 摘要 ( 275 ) HTML ( 662 ) PDF (707KB) ( 662 )   
    • 为研究菊芋发酵秸秆作为无土栽培基质的可行性,并筛选适宜的复配基质配比,开展了番茄基质栽培中适宜配比的研究。选取草炭与蛭石体积比2︰1的基质为对照,设置发酵后菊芋秸秆的添加比例为10%、20%、30%、40%、50%等复合基质处理,测定复配基质的理化性状,研究其对番茄生长、品质、产量、抗病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基质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随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的增多而降低,持水能力、通气孔隙、大小孔隙比随着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大;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30%处理的番茄株高比对照增加8.22%;随着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的增大番茄叶片P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10%、20%、30%和40%处理比对照处理高21.53%、17.72%、14.77%和14.20%。对照处理番茄病情指数(70.00)高于其他处理(35.72 ~ 51.98)。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均随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的增大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20% ~ 30%处理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可滴定酸以对照最高,糖酸比以30%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110.39%。各处理单株总产量,菊芋发酵秸秆添加量20%和10%的处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 14.50%和12.50%。试验表明,适宜番茄基质栽培菊芋发酵秸秆的添加量为20%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刺槐群体引种试验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张 双1,谷俊涛2,王进茂1,左力辉1,杨敏生1,*
    • 园艺学报. 2017, 44(8): 1609-161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964
    • 摘要 ( 336 ) HTML ( 821 ) PDF (754KB) ( 821 )   
    • 分析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刺槐群体生长和遗传多样性,以期了解刺槐在中国的地理变异模式,为其良种选育和栽培利用提供参考。用全国19个刺槐产地种子育苗,在河北保定营建对比试验林,对其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19个群体共570个样本进行SSR标记分析。对5年生试验林的调查结果表明,19个刺槐群体间在存活率、树高和胸径上均表现为显著差异,存活率为53.33% ~ 83.33%,树高区间为5.65 ~ 6.61 m,胸径为4.28 ~ 5.48 cm。不同产地的群体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以试验林栽植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距离试验地点越远的群体,存活率和生长量越低,表明刺槐在生长性状上形成地理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SR分析表明,总的基因多样性(HT)的变化幅度为0.5154 ~ 0.7569,遗传分化系数(GST)平均值为0.0128,种群间的变异只占1.28%,绝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种群内。19个刺槐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预期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均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加趋势。群体的生长指标和SSR遗传参数与产地地理因素显著相关;树木存活率和遗传参数显著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产地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已初步形成地理变异,表现为产地距离试验地点越远的群体,存活率和生长量越低;受纬度和年均温的影响,群体遗传参数均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