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报 ›› 2016, Vol. 43 ›› Issue (10): 1916-1928.doi: 10.16420/j.issn.0513-353x.2016-0410
李运合1,2,3,孙光明1,张红娜1,刘胜辉1,吴青松1,3,*
LI Yun-he1,2,3,SUN Guang-ming1,ZHANG Hong-na1,LIU Sheng-hui1,and WU Qing-song1,3,*
摘要:
乙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菠萝人工催花,但其分子机制不是很清楚。以菠萝(Ananas comosus L.‘Perola’)茎尖为材料,采用RT-PCR结合RACE方法得到3个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出载体基因(AcPIN1、AcPIN2和AcPIN3)和2个生长素极性运输输入载体基因(AcAUX1和AcAUX2)的cDNA及基因组DNA全长。AcPIN1、AcPIN2、AcPIN3、AcAUX1和AcAUX2的cDNA全长分别为2 690、2 388、2 057、2 156和1 580 bp,其开放读码框长度分别为1 854、1 917、1 530、1 479和1 392 bp,分别编码617、638、509、492和463个氨基酸;其基因组DNA全长分别为3 602、3 208、4 204、5 457和2 436 bp,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长度分别为3 244、2 780、3 947、5 264和2 321 bp。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AcPINs和AcAUXs分别属于植物PINs和AUX/LAXs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菠萝茎尖经200和1 200 mg · L-1乙烯利诱导处理后,AcPINs的表达上调较多,其中AcPIN2在处理后的早期(1 ~ 2 d)和后期(28 ~ 37 d)显著上调,另外两个PIN家族基因AcPIN1和AcPIN3在处理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明显提高。AcAUX1的上调表达量相对较少,且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也主要集中在处理初期(1 d)和后期(28 ~ 37 d),而AcAUX2的上调表达则只在处理后的前期(1、2、9 d)。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利诱导菠萝成花过程中,存在着生长素极性运输,且生长素极性输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