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jpg|#|苹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2.jpg|#|甘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3.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4.jpg|#|灵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5.jpg|#|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6.jpg|#|黄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7.jpg|#|蝴蝶兰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8.jpg|#|樱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9.jpg|#|观赏荷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0.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1.jpg|#|月季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2.jpg|#|菊花

用户登录

主办单位更多>

协办单位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8卷, 第1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 硫化氢控制鲜切苹果褐变的可变剪切基因分析
    • 陈晨, 刘程惠, 石立佳, 姜爱丽, 胡文忠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21-213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847
    • 摘要 ( 549 ) HTML ( 420 ) PDF (2623KB) ( 420 )   
    • 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分析了H2S处理和对照鲜切苹果两个贮藏时间点(0和6 d)样品的可变剪切,从中挖掘与H2S控制鲜切苹果褐变相关的基因可变剪切。结果表明,4组样品中基因可变剪切均以第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TSS)和最后1个外显子可变剪切(TTS)为主。与对照组同时期样品相比,H2S处理0和6 d特有的可变剪切基因分别有921和2 423个,GO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样品的特有可变剪切基因主要富集在黄酮合成、细胞质、膜结构、水解酶、氧化还原酶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上述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代谢、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此外,H2S处理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和磷脂酶D(PLD)等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NADH脱氢酶基因的表达。综上,H2S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过氧化物酶、苯丙烷代谢、膜结构以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可变剪切及表达模式,从而控制鲜切苹果褐变反应。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苹果MdMYB116对白粉病的抗性研究
    • 吉苗苗, 万叶, 张一平, 马海, 王西平, 高华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33-2145.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1-0060
    • 摘要 ( 449 ) HTML ( 304 ) PDF (3629KB) ( 304 )   
    • 以抗白粉病的‘嘎拉’苹果为试材,克隆得到MdMYB116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90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含有2个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MdMYB116与梨PbMYB108-like的相似性最高,为93.38%。亚细胞定位试验显示MdMYB116定位在细胞核内。MdMYB116接种苹果白粉病菌6 ~ 12 h表达量上升,并达到高峰。酵母转录激活验证得出MdMYB116全长含有自激活活性。将MdMYB116异源转化拟南芥,得到的转基因植株接种白粉病菌处理后,其抗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和pad4突变体植株。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和pad4突变体植株相比,转基因株系活性氧积累水平更高,死细胞数量和胼胝质积累也更多,说明转基因株系存在较严重的过敏致死情况,证明MdMYB116参与植株对白粉病的免疫调节反应。通过分析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结果,说明MdMYB116通过参与SA和/或MeJA的信号途径增强防御反应。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红地球’葡萄氮、磷、钾、钙、镁的年需求特性研究
    • 史祥宾, 王孝娣, 王宝亮, 王志强, 冀晓昊, 王小龙, 刘凤之, 王海波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46-216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785
    • 摘要 ( 450 ) HTML ( 282 ) PDF (849KB) ( 282 )   
    •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连续2年在其关键生育期整株取样,解析测定不同器官的氮、磷、钾、钙、镁等必需常量营养元素含量,计算不同生育阶段各元素的吸收量,研究‘红地球’葡萄氮、磷、钾、钙、镁的年需求特性。结果表明,‘红地球’葡萄植株及各器官中氮、磷、钾、钙、镁积累量随着生长进程整体均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器官在不同时期的元素增加量存在较大差异。生长前期树体以营养生长为主,叶片等营养器官的增加量较大。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步均衡进行,果实中氮、磷、钾的增加量逐渐增大,叶片中钙和镁的增加量最大。采收后树体开始贮藏营养,主干、主蔓等贮藏器官的各养分增加量均较大。从不同生育阶段植株氮、磷、钾、钙、镁的分配特性来看,‘红地球’葡萄在整个生长季中连续不断地吸收各种常量养分,不同生育阶段各元素的吸收分配比例存在差异。末花期至转色期对各养分的需求量均最大,两个生育阶段氮、磷、钾、钙、镁的吸收量分别占全年总吸收量的51.36%、53.31%、59.57%、63.92%、63.60%,其他生育阶段各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从整株氮、磷、钾、钙、镁的积累量来看,各生育阶段对所有元素均有吸收,但不同阶段的吸收量差异较大,因此生产中应该根据植株养分需求特点平衡施肥。本研究中‘红地球’葡萄生产1 000 kg果实氮、磷、钾、钙和镁的需求量分别为4.72、1.91、4.98、5.41和1.23 kg。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秋香’核桃贮藏期间脂肪酸的变化
    • 许海峰, 陈新, 张士刚, 相昆, 张美勇, 徐颖, 王贵芳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61-217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731
    • 摘要 ( 464 ) HTML ( 264 ) PDF (4134KB) ( 264 )   
    • 以‘秋香’核桃为试材,设置常温贮藏1年(CS)、4 ℃低温贮藏1年(LS)和未贮藏(WS)3个处理,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定性定量分析核仁脂肪酸。结果表明:常温贮藏与未贮藏比较组样品共筛选到差异代谢物969个,而低温贮藏与未贮藏比较组共筛选到975个;通过变量权重值筛选(VIP > 1),与未贮藏相比,常温贮藏核桃差异代谢物有35个,而低温贮藏的有31个,其中硬脂酸含量均降低,亚油酸和α-亚麻酸在常温贮藏核桃中明显降低,但油酸含量却稍有增加,在低温贮藏中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无明显变化差异,此外,在常温贮藏核桃中还检测到泛醌类代谢物下调,而在低温贮藏中角质类物质增加。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及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代谢,还有部分参与角质和泛醌类物质的合成。代谢物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不饱和脂肪酸与泛醌类物质存在正相关关系,硬脂酸与角质存在负相关关系。综上,常温贮藏核桃泛醌类物质降低,抗氧化能力下降,α-亚麻酸和亚油酸氧化减少,而低温贮藏可抑制α-亚麻酸和亚油酸氧化减少,并提高角质含量适应低温环境。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杧果采后炭疽病生防菌株筛选及其培养特性研究
    • 张晓勇, 李树江, 严凯, 翁贵英, 张韵霞, 龙巧芳, 梁文, 蒋芹娜, 杨友联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71-218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760
    • 摘要 ( 262 ) HTML ( 102 ) PDF (3581KB) ( 102 )   
    • 用组织分离法从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 Franch. Ex. Hemsl)茎秆内分离芽孢杆菌菌株,通过与杧果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achum gloeosporioides)进行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效果显著的菌株。采用平板试验研究拮抗菌株发酵液对杧果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添加拮抗菌悬浮液或无菌发酵液的涂膜剂验证对杧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菌株发酵液中的抑菌成分进行检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菌株最佳发酵条件。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确定拮抗菌株SB02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的发酵液可显著抑制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加入10% 的SB023无菌发酵滤液的涂膜剂可完全抑制病原菌从伤口侵入杧果果实,且对杧果无致病性。SB023菌株抑菌成分为表面活性素C、杆菌抗霉素D、杆菌抗霉素L和伊枯草菌素Iturin A。研究表明,以KMB为基础培养基、初始pH 7、培养温度为28 ~ 30 ℃以及以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粉和无机盐为硫酸镁时菌株SB023生长最快,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森林草莓FvMOB1与FvM4K1互作及响应生长素调控初探
    • 刘璐, 谷思, 张伟伟, 赵帅琪, 李安然, 邢宇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85-219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859
    • 摘要 ( 510 ) HTML ( 142 ) PDF (1922KB) ( 142 )   
    • 为研究草莓FvMOB1基因参与生长素调控生长发育及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以森林草莓(Fragraria vesca)‘Hawaii 4’为材料,对同源基因FvMOB1AFvMOB1B的编码区序列进行基因克隆,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vMOB1在森林草莓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和IAA处理不同天数的幼苗中的相对表达量,对FvMOB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双杂互作分析。结果表明,FvMOB1AFvMOB1B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48和651 bp,编码215个和216个氨基酸。在森林草莓中,FvMOB1A的表达量远远高于FvMOB1B,其中FvMOB1A在根和瘦果中表达量高,茎中最低,FvMOB1B在瘦果和茎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叶中最低;两个基因都在花后30 d(成熟后期)果实中表达最高;幼苗经IAA处理后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相同,表达量都显著上调并在7 d达到峰值。FvMOB1A和FvMOB1B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酵母双杂交验证二者均可与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FvM4K1蛋白互作。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甘蓝Ogura CMS育性恢复基因Rfo的传递效率解析及育种应用
    • 任文静, 于海龙, 陈立, 张斌, 陈文迪, 方智远, 杨丽梅, 庄木, 吕红豪, 王勇, 季家磊, 张扬勇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197-221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1078
    • 摘要 ( 436 ) HTML ( 110 ) PDF (2075KB) ( 110 )   
    • 为创制甘蓝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育性恢复材料,在芥蓝和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后,采用甘蓝进行回交,构建BC4和BC5群体;基于Ogura CMS恢复基因Rfo编码区及其启动子序列,设计开发了适用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的特异InDel分子标记Rfo-11F/Rfo-11R;利用该标记对BC4和BC5代群体进行Rfo基因分型。从8 036株BC4回交后代中筛选获得Rfo基因阳性后代41株,平均Rfo基因传递率为0.51%,平均花粉活力为81%。从BC4代挑选5个重点Rfo阳性单株,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5个单株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期正常配对和分离的平均比例分别为84%和69%;进一步回交后,从15 408株BC5回交后代中获得Rfo阳性后代117株,Rfo基因传递率为0.75%。平均花粉活力为83%,7个重点BC5Rfo阳性单株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期配对和分离正常的平均比例为81%和84%。经过5代回交,甘蓝Rfo育性恢复系的倍性全部回复为正常的二倍体。所有Rfo阳性单株开花后育性表现为可育,与Rfo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由此表明,基于本研究中开发标记构建的快速、准确、高效的Rfo基因高通量分型体系,可用于进一步回交转育后代筛选,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番茄5个抗病基因KASP分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王鹏, 田哲娟, 康忱, 李亚栋, 王洪乐, 杨超沙, 邙光伟, 康亮, 范庆杰, 吴志明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211-222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913
    • 摘要 ( 1036 ) HTML ( 227 ) PDF (2738KB) ( 227 )   
    •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是一种基于单核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新型基因分型技术,建立高效、经济的番茄抗病基因的KASP分型技术对促进抗病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设计了抗番茄黄花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病基因Ty-1和抗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基因Mi-1的KASP引物,结合已报道的抗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病基因Tm-22、抗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病基因Sw-5和抗镰刀菌颈腐根腐(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FCRR)病基因Frl的KASP引物,进行了番茄抗病基因KASP分型检测技术研究。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番茄抗病种质,对影响KASP的反应体积、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及反应循环数等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最优番茄抗病基因的KASP分型检测技术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的KASP体系与Ty-1Mi-1Tm-22Sw-5Frl基因的PC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相一致。所用的KASP反应体系不但能节省试剂,且具有高准确性和强稳定性的优点,因此其可以广泛应用于番茄抗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定位等研究,为番茄种质资源分子标记辅助的抗病性鉴定、抗原的快速筛选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黄瓜miR156/157-SPL途径基因鉴定和表达分析
    • 汪淑雯, 杨爱怡, 王华森, 徐云敏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227-223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952
    • 摘要 ( 548 ) HTML ( 181 ) PDF (2404KB) ( 181 )   
    • 以黄瓜‘9930’为试验材料,统计不同株龄黄瓜植株表型,注释黄瓜miR156/157-SPL途径基因,对基因结构、分类和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具有株龄表型特征,1/2叶期为幼苗期,3/4叶期为过渡期,5叶期为成株期。黄瓜基因组中共有7个Csa-MIR156位点,3个Csa-MIR157位点和14个Csa-SPL基因,分别位于第1、2、3、4和6号染色体。Csa-SPL基因的外显子数2 ~ 10个不等,Csa-SPL蛋白的SBP结构域由第1和第2外显子共同编码,SBP结构域含2个锌指结构域(Zn_1和Zn_2)和1个核定位信号。大分子量Csa-SPL8和Csa-SPL11还具有额外蛋白结构域。亲缘关系分析将Csa-SPL归为5个亚家族,其中11个Csa-SPL为Csa-miR156/157的靶基因,Csa-SPL51014的Csa-miR156/157识别位点位于基因的3′UTR。Csa-SPL7为Csa-miR156靶基因,但Csa-miR156识别位点第11位碱基存在变异,且该变异在葫芦科植物保守存在。基因表达检测显示Csa-MIR156BC为主效位点,Csa-miR156表达量随株龄增加而下降,靶基因Csa-SPL表达量则随株龄增加而上升。特殊的是,Csa-SPL7在黄瓜子叶期高表达,且不随株龄变化而变化,Csa-SPL7的表达特征同Csa-miR156识别位点碱基变异相吻合,表明Csa-SPL7已解除Csa-miR156的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提示miR156/157-SPL对黄瓜营养期表型(叶形、节间长度和卷须发生)具有调控作用;此外,葫芦科植物miR156-SPL7负调控作用的解除,可能在其营养期早期发育行使特殊功能。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马铃薯叶片光合效率遗传变异分析及高光效种质筛选
    • 许国春, 罗文彬, 李华伟, 许泳清, 纪荣昌, 张鸿, 邱思鑫, 汤浩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239-225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904
    • 摘要 ( 369 ) HTML ( 150 ) PDF (1157KB) ( 150 )   
    • 以24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马铃薯种质为试材,测定其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瞬时羧化效率(CE)、气孔限制值(Ls)、内禀水分利用率(iWUE)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8个光合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参试材料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与高光效种质筛选。结果显示,24份马铃薯种质间光合性状的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介于8.42% ~ 25.21%,其中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Ls和iWUE的变异程度较大,说明从马铃薯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光效种质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广义遗传力(h2)分析表明,光合性状的h2变化范围为11.95% ~ 83.69%,6个性状的h2超过60%,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力,其中SPAD值的h2最高,为83.69%。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2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根据光合效率强弱可分为3个等级,筛选到‘闽薯4号’‘闽薯7号’‘云薯108’‘云薯109’‘天薯10号’‘陇薯7号’‘N210’和‘龙薯9号’共8份高光效种质,这些种质可作为光合作用机制研究及高光效育种的材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SPAD值与光合效率综合评价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801**),其可作为马铃薯高光效种质的初筛指标。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香水月季花香代谢基因研究
    • 庄玥莹, 周利君, 程璧瑄, 于超, 罗乐, 潘会堂, 张启翔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262-227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944
    • 摘要 ( 440 ) HTML ( 234 ) PDF (2612KB) ( 234 )   
    •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大花香水月季及单瓣香水月季两个变种的花香代谢通路及花香差异形成的相关基因。在两个材料花蕾期、初开期及盛开期对比组中分别检测出8 339、8 849、7 5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个阶段共有的差异基因3 762个。GO和KEGG聚类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单一有机体过程、催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谢等途径。在3组共有差异基因中共发现富集于6条重要花香物质合成通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单萜类生物合成、双萜类生物合成及倍半萜和三萜类生物合成)中的差异基因27个。认为这27个基因对两个变种花香释放过程中的差异形成有较大影响。分析特征花香物质合成酶基因Rc_0128091及Rc_0119291在转录组数据中的表达,发现其表达量与相应的花香物质3,5-二甲氧基苯及1,3,5-三甲氧基苯释放量趋势基本一致,推测对特征花香物质的合成有决定性作用。随机选取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和RNA-seq的相关性验证,结果显示二者相关性较高,认为RNA-seq测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亚高温下冷等离子体处理番茄种子对幼苗生长和光能利用的影响
    • 李恺, 张丽丽, 邵长勇, 仲崇山, 曹逼力, 史庆华, 巩彪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286-229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698
    • 摘要 ( 402 ) HTML ( 151 ) PDF (886KB) ( 151 )   
    • 针对夏季设施番茄育苗和生产经常遭受昼间温度偏高带来危害的问题,研究冷等离子体(CP)处理种子诱导幼苗高温抗性技术和调控机制。将‘齐达利’番茄种子分别经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W的冷等离子体处理10 s,以未经CP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采用常规催芽、育苗技术,于夏季在可控温玻璃日光温室中进行培育,气温低于35 ℃时不通风降温,超过时通风或配合湿帘降温,控制白天最高温时间段温度介于32 ~ 35 ℃昼间亚高温环境。分析幼苗生长指标,并测定对照和最优CP处理(75 W)的水、气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冠比和壮苗指数随着CP处理功率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分别在25 ~ 75 W的CP处理区间达到峰值,幼苗生长的综合表现以75 W CP处理最优。对照条件下,除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呈先降后增趋势外,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于午间(12:00至14:00)亚高温(34.9 ~ 35.3 ℃)环境下达到峰(谷)值。与对照相比,CP处理增加了午间PnTrGsLs,降低了Ci,综合表现出昼间较高的WUE。同时,CP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午间亚高温环境下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叶绿素荧光衰减率(Rfd)、PSⅠ激发能分配系数(α)和吸收光能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降低了最小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FD)、PSⅡ激发能压力(1-qP)、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PSⅠ和PSⅡ间激发能分配的不平衡性(β/α-1)、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和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Ex)。CP处理能合理调控夏季昼间亚高温环境下番茄幼苗叶片水、气交换,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健康生长。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四川成都地区复合侵染南瓜4种病毒的分子鉴定分析
    • 林晓敏, 彭梅芳, 范晓丽, 陈克贵
    • 园艺学报. 2021, 48(11): 2299-231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770
    • 摘要 ( 413 ) HTML ( 99 ) PDF (1466KB) ( 99 )   
    • 南瓜近年来受到病毒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对从四川成都地区采集的典型病毒症状南瓜叶片,进行了small RNA(sRNA)深度测序分析,发现有4种病毒复合侵染,分别是瓜类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依据sRNA测序结果设计病毒的特异引物,对提取的病毒样本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得到了预期大小的特异DNA片段,这些片段经Sanger测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4种病毒的存在。将这些病毒序列与GenBank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CABYV和ZYMV与近来在国内流行的病毒类型相似,而PRSV和WMV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病毒相近,而且也与国外报道病毒相似;系统分析还发现,CABYV和PRSV在四川可能分别有两种病毒株系同时在流行。这些结果表明,在四川成都地区南瓜受到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病毒的传播和流行种类较为复杂,在生产上需要高度重视南瓜病毒病的防控。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