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jpg|#|苹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2.jpg|#|甘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3.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4.jpg|#|灵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5.jpg|#|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6.jpg|#|黄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7.jpg|#|蝴蝶兰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8.jpg|#|樱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9.jpg|#|观赏荷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0.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1.jpg|#|月季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2.jpg|#|菊花
首页
本刊简介
编委会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汇款信息
English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用户登录
下载中心
更多>
论文模板
版权授权协议
投稿指南
摘要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主办单位
更多>
协办单位
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5年 52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5-05-25
新技术与新方法
综述
植物保护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栽培·生理生化
综述
1111
张凤兰, 苏同兵, 张斌, 于拴仓, 余阳俊, 张德双, 赵岫云, 汪维红, 李佩荣, 辛晓云
中国大白菜育种70年回顾与展望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中国大白菜育种70 年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中国大白菜育种的4个主要历程、资源创新与利用、育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新品种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分析了育种和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优异种质的挖掘利用及精准评价不够系统和深入、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尚未得到规模化应用、品种同质化严重、部分茬口类型品种对国外依存度较高、种企研发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制种基地布局虽初步形成、生产种子质量稳步提升但种子加工和处理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最后,提出了未来大白菜种业在高效育种技术、育种目标以及种子生产与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2025 Vol. 52 (5): 1111-1135 [
摘要
] (
439
) [
HTML
1KB] [
PDF
1126KB] (
263
)
1136
张美迪, 马明, 李晓楠, 姜明亮
大白菜耐抽薹性状研究进展
大白菜(
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
)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而未熟抽薹是高海拔地区夏季和北方地区春季大白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培育耐抽薹品种已成为大白菜育种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了大白菜抽薹的影响因素、耐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功能鉴定和育种现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大白菜耐抽薹品种的选育及耐抽薹分子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2025 Vol. 52 (5): 1136-1158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1544KB] (
135
)
1159
孙德岭, 姚星伟, 陈锐, 杨迎霞, 单晓政
中国花椰菜育种50年回顾与进展
系统回顾了中国花椰菜育种50年来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在花椰菜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评价、利用与创制、重要基因挖掘与功能鉴定、现代分子育种、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通过搜集、引进和创制国内外种质资源,逐渐形成了中国福建、广东、温州、上海等地方特色品种及欧洲、日本类型品种,显著丰富了我国花椰菜的遗传资源多样性。单倍体育种、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创制了抗病、抗逆、优质及雄性不育等关键种质资源,推动了花椰菜主栽品种的培育。品种选育经历了常规育种、自交不亲和系利用、雄性不育系应用等阶段,逐步构建了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选育一批优良品种,实现了种源的自主可控。目前,我国的花椰菜育种仍面临着优异种质资源匮乏、核心基因挖掘不足、品种同质化、抗逆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应聚焦功能化与优质化、多抗广适性、宜机化轻简化栽培、小型化与多样化品种培育等,同时加强种质资源共享与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以应对气候变化与产业升级的挑战。
2025 Vol. 52 (5): 1159-1179 [
摘要
] (
141
) [
HTML
1KB] [
PDF
888KB] (
62
)
1180
万正杰, 付文苑, 余长春, 程菲, 郭丽萍, 程琪琪
中国芥菜育种进展与展望
“十四五”以来,中国芥菜类蔬菜育种进程加速,新品种培育和育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中国的芥菜种源建设和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中主要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芥菜品种从地方品种、常规品种到杂种一代品种的3次更新换代,以及育种技术从农户自留种、系统选育、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利用到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历程。针对芥菜产业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芥菜育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中国芥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为优质、多抗、广适性、宜机化专用芥菜新品种培育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52 (5): 1180-1188 [
摘要
] (
177
) [
HTML
1KB] [
PDF
752KB] (
69
)
1189
沙彤芸, 李樟萍, 胡仲远, 张明方, 杨景华
芥菜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芥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重要的异源四倍体,遗传变异丰富,芥菜类蔬菜是中国特色的鲜食加工兼用型蔬菜。本文综述了芥菜的起源与驯化历史、基因组研究以及多倍体亚基因组非对称进化与性状选择机制,并对芥菜产量、抗病性、品质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现状进行总结,最后,对基于大数据的芥菜复杂性状研究和高通量分子设计育种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2025 Vol. 52 (5): 1189-1212 [
摘要
] (
182
) [
HTML
1KB] [
PDF
3322KB] (
89
)
1213
郑敬一, 李晓楠, 朴钟云
多组学助力十字花科芸薹属寄主抗根肿病机制研究进展
根肿病(Clubroot)是由专性活体营养型原生生物芸薹根肿菌(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土传病害,现已成为全球十字花科作物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害的疫区分布近年来呈显著扩张趋势。因此,系统阐明根肿菌致病分子机理与芸薹属寄主免疫应答网络调控机制对于抗病品种的培育以及综合防控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当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多组学数据的增长,研究者已从多维视角揭示了根肿菌—芸薹属寄主植物互作界面的分子图谱。本文系统综述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多组学技术集成在根肿菌病原生物学特性解析、抗性基因定位及根肿菌—芸薹属寄主互作机理解码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构建靶向抗根肿病分子育种策略和创新病害防控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参考。
2025 Vol. 52 (5): 1213-1232 [
摘要
] (
127
) [
HTML
1KB] [
PDF
1402KB] (
45
)
1233
梁雅涵, 张淑江, 李菲, 章时藩, 张慧, 孙日飞, 李国亮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研究进展
对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汇总,包括病原菌(霜霉菌起源和分布、特征和类型、基因组测序、为害症状、传播途径)、抗病育种(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定位、分子标记开发、抗病机制研究)和防治(抗病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智能防治)等方面,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5 Vol. 52 (5): 1233-1250 [
摘要
] (
163
) [
HTML
1KB] [
PDF
894KB] (
69
)
1251
褚文龙, 张晓莉, 徐良, 王燕, 柳李旺
萝卜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萝卜品种改良工作由传统育种向分子设计育种与智慧育种阶段转型。本文中系统综述了萝卜核基因组、泛基因组与细胞质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围绕主要育种目标重点探讨了萝卜肉质根形成膨大、主要病害与非生物胁迫抗性、品质、抽薹性与雄性不育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分子基础以及在分子育种领域的应用。基于基因组信息与性状分子基础初步提出萝卜“精准智慧育种”策略的理论框架;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复杂性状的调控机制;强化快速育种研究,建立从基因型—表型—环境互作到设计育种的精准智慧育种技术体系,为实现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产量—抗性—品质”协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5 Vol. 52 (5): 1251-1270 [
摘要
] (
151
) [
HTML
1KB] [
PDF
3838KB] (
83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1271
蒋顺顺, 初梦玉, 杨槿曦, 高梦杰, 方治国, 吴磊, 任雪松, 李勤菲, 宋洪元, 司军
芸薹属种间杂交聚合创制高抗根肿病新材料
对甘蓝9LQ(
CRb
)与大白菜8574(
CRd
)、芜菁ECD4(
PbBa8.1
)进行远缘杂交结合胚挽救技术,对杂种后代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共筛选出7株包含两个抗性位点的材料(两抗材料),形态学和花粉活力鉴定表明,杂交后代均与亲本不同,9LQ × ECD4不能产生花粉,8574 × ECD4花粉育性正常。用两抗材料与Z3(
CRb
kato
)杂交,共获得27株杂种后代,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出4株包含3个抗性位点的材料(三抗材料),形态学和花粉活力鉴定表明,杂交后代形态特征各异,3R-9、3R-10、3R-19的花粉育性均为100%,3R-26表现部分不育。将三抗材料与9LQ进行杂交,共获得8株杂交后代,用B0902、Yau389、A08-300、OA 4对引物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筛选到1株包含4个抗性位点的材料(四抗材料)4R-6,形态学鉴定表明,四抗材料生长健壮,叶片开始有结球性状。鉴定结果表明,四抗材料对来自多个地区的根肿菌生理小种表现出优良的抗性。
2025 Vol. 52 (5): 1271-1284 [
摘要
] (
107
) [
HTML
1KB] [
PDF
5433KB] (
49
)
1285
杨宝菊, 贺小宁, 陈海旭, 蔡旭, 侯佳伟, 李玉芳, 王辉, 王晓武, 武剑
芸薹属蔬菜分子标记数据库VEGMarkerDB的开发与应用
分子标记作为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表征,在蔬菜遗传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针对现有分子标记分析工具存在操作复杂、引物设计效率低下的问题,本研究基于SNP和InDel分子标记开发了整合数据存储与高通量引物设计的芸薹属蔬菜分子标记数据库VEGMarkerDB。系统采用B/S架构,基于Django框架构建后端服务,结合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整合了白菜(
Brassica rapa
)、甘蓝(
B. oleracea
)、甘蓝型油菜(
B. napus
)和芥菜(
B. juncea
)四大类作物的重测序数据及VCF变异文件。数据库提供变异位点检索服务,可以根据染色体位置查询,实现分子标记信息的快速定位。创新性地开发了在线批量引物设计模块,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处理用户提交的批量设计任务,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反馈候选引物参数(包括退火温度、GC含量、产物长度等),并生成标准化实验报告。利用实验室现有材料对本数据库设计的KASP引物进行验证,设计成功率高达95%以上。VEGMarkerDB实现了芸薹属蔬菜多物种分子标记资源的整合管理;实现了基于Web的批量化引物设计解决方案;建立了实验验证与算法优化的闭环反馈机制。VEGMarkerDB(vegmarker.top)为芸薹属蔬菜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其基于通用关系型数据库架构的模块化设计可扩展应用于其他作物体系。
2025 Vol. 52 (5): 1285-1300 [
摘要
] (
102
) [
HTML
1KB] [
PDF
3855KB] (
31
)
1301
张悦, 冯一了, 王蓓, 任文静, 姜春昱, 赵新宇, 王彩红, 杨丽梅, 庄木, 吕红豪, 王勇, 张扬勇, 季家磊
甘蓝叶酸合成代谢的转录组初步分析
对127份甘蓝自交系材料的叶酸组分和含量进行了靶向代谢组分析,确定甘蓝中叶酸主要组分为5–甲基–四氢叶酸(占比60% ~ 80%)和5–甲酰–四氢叶酸(占比15% ~ 25%),筛选出早熟圆球型高叶酸自交系材料Q428和低叶酸自交系材料Q372。通过Q428和Q372比较转录组分析,鉴定出10 30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Q428中上调和下调表达的基因分别有5 178、5 127个。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与光合作用、光收集、蛋白质—发色团连接和叶绿素结合等相关;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及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通过与24个拟南芥叶酸合成代谢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在甘蓝中鉴定到叶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57个,其中12个关键基因在Q428和Q372中显著差异表达。与Q372相比,Q428中
BoGCHI
、GDC复合体相关编码基因(
BoGCSH
、
BoGCSL
、
BoGCSP
、
BoGCST
)、
BoMTHFR
和
BoSHMT1a
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而
BoGGH
在Q428中表达量显著下调。初步推测上述基因的差异表达是影响甘蓝叶酸含量的关键因素,可作为利用生物育种技术调控甘蓝叶酸含量的分子靶点。
2025 Vol. 52 (5): 1301-1316 [
摘要
] (
156
) [
HTML
1KB] [
PDF
5443KB] (
121
)
1317
王文龙, 刘照坤, 鲁文君, 王耀龙, 李晓锋, 朱红芳, 刘同坤, 李英, 侯喜林, 张昌伟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不结球白菜抗坏血酸的含量
为提高不结球白菜抗坏血酸含量,以不结球白菜品种‘黄玫瑰’为材料,选择不结球白菜
GGP
基因的uORF序列为靶标,构建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4种不同基因编辑类型‘黄玫瑰’
GGP
基因uORF的编辑植株,检测再生植株的T
1
代纯合绿色植株的抗坏血酸含量,再与空载转基因再生植株相比,抗坏血酸含量提高了26.2% ~ 67.1%。这为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不结球白菜中开展基因编辑和生物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
2025 Vol. 52 (5): 1317-1325 [
摘要
] (
136
) [
HTML
1KB] [
PDF
2597KB] (
49
)
1326
汪雨龙, 朱真希, 张豪英, 李雨, 陈可嘉, 汪承刚, 侯金锋, 陈国户, 唐小燕, 王文杰, 吴建强, 袁凌云
乌塌菜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乌塌菜(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rosularis
Tsen)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组装和注释。结果显示,乌塌菜的叶绿体基因组为四分体环状结构,全长153 483 bp,包含大单拷贝区(LSC,83 282 bp)、小单拷贝区(SSC,17 775 bp)和反向重复区(IRs,26 213 bp)。乌塌菜叶绿体基因组注释共得到132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7个tRNA基因,且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明显的A/U偏好。此外,乌塌菜叶绿体基因组中鉴定出28个重复结构和90个SSR变异位点,滑动窗口分析鉴定出6个高突变区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乌塌菜与芸薹属植物(大白菜、白菜、芥菜、甘蓝和欧洲油菜)位于同一分支,并与大白菜关系最为密切。
2025 Vol. 52 (5): 1326-1340 [
摘要
] (
120
) [
HTML
1KB] [
PDF
4078KB] (
30
)
1341
赵一曼, 李景飞, 唐卓然, 葛家兴, 魏大勇, 王志敏, 邹家琪, 汤青林
芥菜
BjuSPL10
基因表达及调控抽薹开花的功能解析
本研究中克隆了芥菜的
BjuSPL10
基因,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芥菜不同部位的表达存在差异,在花中最高。亚细胞定位发现,BjuSPL1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进一步构建了
BjuSPL10
的过表达载体,遗传转化芥菜发现该基因能显著促进芥菜抽薹开花,同时提高开花整合子
BjuSOC1
的表达量。酵母单杂交和萤火虫素酶活性实验表明:芥菜BjuSPL10蛋白与
BjuSOC1
基因的启动子存在相互作用,并促进该基因的表达。
2025 Vol. 52 (5): 1341-1350 [
摘要
] (
156
) [
HTML
1KB] [
PDF
3813KB] (
91
)
1351
王庆彪, 王艳萍, 吴翔宇, 陈宁杰, 池婷, 化定珠, 葛艾伶, 郭宇, 魏蕾, 张丽
萝卜NWB-CMS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NWB细胞质雄性不育NWB-CMS是一种不同于Ogura-CMS的不育源,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萝卜杂交育种。以10份东亚大长萝卜(
R. sativus
var.
hortensis
L.)和6份欧洲小萝卜(
R. sativus
var.
sativus
L.)为父本,对NWB-CMS进行遗传测试,解析NWB-CMS育性恢复的遗传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欧洲小萝卜普遍能够恢复NWB-CMS的育性,且不同品种包含的育性恢复基因数量不同,至少存在3个育性恢复基因。其中恢复系“KP”的育性恢复受两对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微效基因控制。利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将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在Chr1:32.5 ~ 33.7 Mb(
Rfn1.1
)、Chr 9:12.2 ~ 13.3 Mb(
Rfn9.1
)和Chr4:16.7 ~ 18.6 Mb(
Rfn4.1
)、31.9 ~ 33.1 Mb(
Rfn4.2
)、34.3 ~ 37.9 Mb(
Rfn4.3
)范围内。对
Rfn4
位点进一步定位和分析发现,3个定位区间之间可能存在染色体大片段重复和倒位等结构变异。针对该位点开发的Rf-118等分子标记可用于雄性不育系的辅助选育和辅助追踪
Rfn4
位点,便于筛选和定位其他育性恢复基因位点。
2025 Vol. 52 (5): 1351-1363 [
摘要
] (
105
) [
HTML
1KB] [
PDF
3157KB] (
47
)
栽培·生理生化
1364
许秀秀, 叶鑫雨, 师博, 张淑江, 章时蕃, 李菲, 李国亮, 孙日飞, 王顺利, 孙华刚, 张慧
大白菜玉田包尖的风味品质分析
以叠抱类型大白菜品种‘中白61’为对照,对3个不同品系的玉田包尖的糖组分、有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玉田包尖的葡萄糖、果糖、抗坏血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呈高糖高酸偏甜风味。共测定到22种游离氨基酸,玉田包尖的8种必需氨基酸、9种婴幼儿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品系玉田包尖中,‘大包尖234’属于果糖、柠檬酸和苹果酸累积型大白菜,果糖占比为57.23%,柠檬酸和苹果酸分别占40.12%和37.41%,具有更高的甜度,酸味更温和;‘二包尖塔青07’和‘小包尖07’属于葡萄糖、苹果酸累积类型大白菜,葡萄糖的占比分别为52.71%和54.98%,苹果酸的占比分别为72.44%和58.44%。此外,‘二包尖塔青07’和‘小包尖07’的半胱氨酸的味道强度值(TAV)分别为1.84和2.17,使其具有芳香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糖组分和有机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糖酸比主要受糖组分影响;各类呈味氨基酸之间的相关性强,与糖和有机酸的相关性较弱。
2025 Vol. 52 (5): 1364-1374 [
摘要
] (
132
) [
HTML
1KB] [
PDF
1777KB] (
61
)
植物保护
1375
张舒晴, 门万杰, 田甜, 陈秋明, 叶听雨, 余红瑞, 马新焱, Iqbal Hussain, 雷娜, 余小林
哈尔滨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绿色防控研究
由土传病原芸薹根肿菌(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引起的根肿病是当前十字花科作物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采用Williams系统和欧洲根肿病鉴别(ECD)系统,对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市和松北区的病原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在阿城区、五常市和松北区开展田间试验,探究分别由黄豆、豌豆、分蘖洋葱、大蒜和马铃薯作为前茬作物,后茬种植大白菜的轮作模式对根肿病发病的影响,并通过qPCR定量测定前茬作物种植和后茬大白菜收获后土壤中的休眠孢子数量,以评估轮作处理对休眠孢子数量的影响。此外,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评估杀菌剂和生防菌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阿城区芸薹根肿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P1,ECD31/31/28,五常市的为P2,ECD31/14/31,但松北区的大白菜根肿病病根未能使两个鉴别系统的植物发病。轮作试验显示,当豌豆和分蘖洋葱作为前茬作物时,后茬大白菜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土壤中孢子数量也显著减少,说明前茬轮作这两种作物可作为防治大白菜根肿病的有效选择。在温室盆栽试验中,氟啶胺显著抑制大白菜根肿病发生,促进植株生长,是目前哈尔滨市大白菜根肿病防治的有效药剂。
2025 Vol. 52 (5): 1375-1388 [
摘要
] (
143
) [
HTML
1KB] [
PDF
2532KB] (
65
)
新技术与新方法
1389
马曦, 张金睿, 庄红梅, 陈巍, 张蜜, 袁晓琪, 易小芳, 王聪聪, 王海云, 王燕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芜菁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芜菁(
Brassica rapa
var.
rapa
L.)存在再生困难、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以新疆柯坪白皮芜菁为试材,对外植体类型、菌液侵染浓度、侵染与共培养时间及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进行筛选,建立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芜菁毛状根转化体系。以6 d苗龄的芜菁无根苗为外植体,采用添加200 μmol · L
-1
AS,菌液浓度OD
600
值为0.4时侵染12 min,共培养36 h后再转入含有400 mg · L
-1
羧苄青霉素(Carb)的MS抑菌培养基的转化效率最高,并将可视化标记RUBY应用于转基因阳性毛状根高效筛选。基于该体系结合生长发育调节因子(developmental regulators,DRs)成功获得稳定的阳性转基因芜菁植株,阳性转化效率可达10.61%,从种子萌发、芽再生到生根整个过程可以在3个月内完成。
2025 Vol. 52 (5): 1389-1398 [
摘要
] (
199
) [
HTML
1KB] [
PDF
4299KB] (
137
)